评论:帅不是正义,正义才真帅
22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四川德阳交警二大队的协警员江虎“好凶”,在微博配图中,这位协警员脱掉了上衣,且有抢夺手机的举动。出人意料的是,诸多网友为涉事协警员求情,原因竟是他“长得帅” 、“腹肌好”。更“无厘头”的是,有网友总结“帅就是正义”
  19岁的夏刚,洗过车、进过厂、发过传单,现在又卖起了葡萄。“我觉得年轻啥子都可以尝试,赚点生活费也是好的。”他说,马上要上大学,要花父母很多钱。填完志愿后,他就借来一对箩筐、一根扁担做起了小本生意,不仅赚钱,还学会与人打交道,他坦言自己“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对这样一则新闻,笔者深以为然。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是应该多一些扁担体验、锄头体验,以及流水线体验。  参与社会实践,得到多少物质回报,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肩膀和双手,和艰苦的劳动亲密接触,体验到任何劳动背后,都有苦累,腰酸背疼,“饿其体肤”,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天地,让精神“拔节”。  如果说,课堂给孩子们提供的是基本的书本知识,那么,让孩子们和扁担、流水线亲密接触,有助于让肤浅而感性的书本认知,变成真实的、鲜活的、带有眼泪和汗水味道的现实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躬行”,能促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人格、心理和道德进步。  当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谈得更多的是知识、升学率、高分,而恰恰忽略了扁担、箩筐、流水线中的成长元素。我们过多的用“知识上的发展”、“教室里的发展”,取代了“实践中的摔打”、“广阔天地的摔打”,结果,孩子身上的珍惜意识,节约意识,换位思考,开拓精神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竞争的根本之道,首先必须学会生存。有报道称,普通美国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父母平均承担48%,子女平均承担33%,其余为奖学金和亲友资助。我们在推崇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尽可能引导孩子走向需要付出艰辛的社会实践,走向复杂、艰险而有趣的社会认知。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炼,孩子才能在体验中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全面发展。(耿银平)
【全文阅读】
          日前,北京市密云县出台的一项反腐举措引来舆论关注,该项措施意在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并建立由退休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负责人组成的百人监督队伍,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7月24日《人民日报》)  干部的业余生活,该不该接受监督?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在屡见不鲜的违纪现象背后,人们不难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操办宴席……这些在“曝光台”上亮相的高频词,指向的时间节点,通常并不处在一般的工作时间,而恰恰是在所谓的“八小时以外”。  从理论上讲,似乎只有实现24小时无缝监督,干部们才会真正对手中的权力产生敬畏之感,不敢轻易腐败。密云县“无缝盯官”的举措看起来值得为之点赞。  然而,干部也是人,也应有自己的生活。把监督触角伸到工作时间之外的做法,未免显得过于严苛。众所周知,公务人员只有在从事与公务事宜相关的活动时才具有公共属性,除此之外,公务人员的私生活岂能任人窥探?况且,这种监督权,已经溢出批评、建议的范围,而是类似于盯梢、监视了,有干涉个人隐私之嫌。比如,该项措施中有一条,这个百人监督队伍要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这种监督,必须要“锁定目标”,予以认真观察,实地调查,才可能有“定期汇报”的内容。再者,干部监督员队伍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干部,或者曾经是干部,监督难以跳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窠臼。  其实,出现腐败行为,并非仅是干部自身的问题,也有权力运行机制本身存在缺陷的因素。只有把八小时之内的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八小时之外的腐败才会越来越少直至销声匿迹。  密云县的反腐“奇招”能否带来反腐“奇效”,仍待时间检验。从根本而言,这些“奇招”、“狠招”只可能是偏方,可千万别将其当成“神药”。真正要将反腐进行到底,还需“把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把监督的权利放在人民群众手里”。惟其如此,权力的触角才不容易伸进贪腐的染缸,反腐的持久疗效才能可期。(王传涛)
【全文阅读】
  男子走村串户“收破烂”,竟心生邪念,以看手相为名连续亲吻两少女手心实施猥亵。7月23日,海原县公安局对该男子依法行政拘留。  马某系海原县李旺镇某村村民,以收购废旧塑料品为业。7月14日16时许,马某驾驶三轮摩托车到海原县七营镇某村口吆喝,见一13岁女孩从家门中出来便搭话,在得知女孩家中没有其他人时,以女孩“漂亮”为借口,拉住女孩看手相并亲吻其手心。随后,在另一农户门口,以同样的方式猥亵一14岁女孩。当日17时许,海原县七营镇八营村武某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经民警多方走访查证,7月23日,海原县公安局七营派出所将实施猥亵行为的马某抓获,依法给予其行政拘留10日处罚。(通讯员 石万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