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辽宁省在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举行公祭活动,各界干部群众、学生和驻军部队官兵肃穆哀悼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和遇难同胞。在公祭现场,抚顺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赵平双说:“以公祭形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旨在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推出了“侵华日军罪证实物展”,万余干部群众参观了展览;大连某要塞区船运大队与海军某扫雷舰大队联合开展“议国耻国恨、论强军目标”大讨论,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扎实练兵备战;辽阳市举办了国防教育报告会,77岁高龄的国防教育讲师团讲师解平授课时背诵黄炎培写的《重光歌》:“吾和你抬头试望,东北何方?辽沈何乡?白山黑水,是谁的封疆?三千万同胞,强者何法抵抗?弱者更何忍而投降?哀哉中华!”接着,老人慷慨陈词:“我们要把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大团结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吴春海、刘国耀)  9月3日,上午8时,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江西省上高县新兵启运仪式在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举行,该县即将入伍的120名新兵身穿新军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立志从军,保卫祖国。  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近日入列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据史料记载,1941年春,在以上高为中心的赣西北十多个县市展开了大规模的抗日会战,激战26天,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军,毙伤日军1.5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战略意图。“听祖辈说,当时日军连日轰炸,把中国军队据守的山头整整削低了十几米,但守军将士浴血奋战,坚守阵地。”踩着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热土,即将奔赴空军某部服役的新兵张凯感到热血沸腾,他在新兵启运仪式上发言时说:“73年前,我们上高县父老乡亲头顶上飞的是狂轰滥炸的日军飞机,生灵涂炭;今天,我们这批新兵奔赴空军部队服役,我们一定要苦练本领,维护好我们自己的战鹰,守卫好祖国的蓝天。”(记者欧阳浩、通讯员张振光)  9月3日,松涛呜咽,秋雨缠绵,山东省枣庄市各界干部群众在薛城区举行“丰碑永驻,薪火长传”纪念活动,向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他们参观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抗日战争史料馆。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的人民抗日武装,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在日寇的交通大动脉上,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闻名世界。1945年10月,枣庄一带的日军1000多人向不足百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成为古今中外受降史上罕见的一幕。近年来,该市着力修缮抗战遗址,建成了“红色旅游”线路。同时,他们投资新拍了《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等电视连续剧。8月初,他们还开通了国防教育有线电视频道,定期播出抗战题材影视片。据枣庄军分区政委易卫东介绍,此次国家公布的80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枣庄市就有3处,是典型的抗战老区。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挖掘抗战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激励国人强国强军。(于建水、特约通讯员吴杰)  编辑点评  以史为镜 开创未来  ■徐晶晶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不明所以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确立,就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永存。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纪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更是为了认清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通过纪念,继承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纪念并不是为了滋养仇恨,而是要在回顾历史中警示未来。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中华民族不会陷入屈辱中难以自拔,而必定会在反思中重塑自尊自强。勿忘国耻,知耻后勇;以史为镜,走向未来!中华儿女从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走来,更要从历史灾难的教训中醒来。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必定要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曾经备受凌辱的中国,必定要追求强国强军梦想。我们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纪念目的。

全文阅读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20届国际高功率激光系统与应用学术会议上获悉,平均功率达81瓦的当今世界最高水平、最大功率全固态钠导星激光器,已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未来其可在大型望远镜、激光大气传输等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天文观测成像中,由观测目标发射的光线在穿越大气层时会发生波前畸变,将导致其成像质量降低,因此大型望远镜往往需要足够亮度的“信标光源”用于探测大气扰动,并进行自适应  光学补偿校正,以大幅度提高成像分辨率。通过激光器将589纳米波长的黄激光射向天空,引起大气层90千米至100千米高度钠原子共振、散射产生高亮度“人造”钠导星,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目前,钠导星激光器已成为TMT(30米望远镜计划)等大型望远镜的核心关键设备之一。  2004年起,中物院应用电子所选取脉冲体制钠导星技术路线,围绕固体激光腔外、频钠导星等目标启动该项攻关,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设计及脉冲激光谱线精确控制、高能量激光定标放大、高效率和频等多项突破。该所于2012年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大于300毫焦耳单脉冲能量钠导星激光器,实现平均功率19瓦、重频50赫兹,在国内首次实现钠导星回光单帧波面的探测与闭环。在此基础上,今年中物院钠导星激光器项目组利用高能量基频激光放大技术、谱线精确闭环控制技术、高效率远场激光和频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突破,将钠导星激光器平均功率进一步提高至81瓦,该平均功率是当今世界上全固态钠导星激光器的最高水平。  新研制的高性能钠导星激光器具备谱线高精度、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等特点。在光谱方面,激光器波长与钠原子吸收谱线稳定、精确对准,精度达到0.2皮米;在频域方面,激光谱线宽度达到亚GHz,可谓“不胖不瘦”。此外,由于其采用1064nm、1319nm固体激光和频技术,科研人员还突破了高功率下两台激光器时域与空域同步技术、激光线宽压窄技术、高效率和频技术等多项难点。未来,该研究成果将在天文观测、大气观测、激光大气传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记者盛利)

全文阅读
 
  一半的民兵应急分队3年没落实实弹射击训练,存在着训练避难就易、消极保安全问题;抽考10个人武部的战术标图,7个单位成绩不合格;1/3的人武部主官对预案的内容、演练的程序不熟悉;有的指挥所连军用地图都没有,基本配置不符合作战要求……陕西省军区前不久对所属人武部进行军事训练考核,通过考核查找出多个训练问题,并按作战部队标准逐项进行扎实整改。  7月上旬以来,该省军区采取“抽签确定受考单位、临机确定受考对象、现场抽取考核条件”的方法,对抽出的24个人武部所属的现役军官、专武干部和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进行了以实装操作、实弹射击和实兵拉动为主要内容的整建制军事训练考核,通过现场录像记录实况、采集数据像做CT一样逐行扫描,把各人武部战斗力建设的老底明晃晃地晒了出来。随后,该省军区召开全区现役干部、地方分管领导参加的军事训练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逐一亮相问题、分析原因。为切实解决存在的训练问题,该省军区制作《人武部军事训练问题整改明细表》,区分职能任务、划分时间节点、采取定位到人、认真对表落实的办法,责令各人武部按作战部队标准扎实进行整改。凤翔县人武部部长王建政从视频上看到民兵高炮分队队员因炮弹装不进去急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找出炮弹卡壳的问题却不能排除故障的情况后,惭愧不已,他给上级领导作的检查直挖根子:“没考好就是因为没训好。我立军令状,下次再考不好,请撤我的职!”(特约记者 田选鹏 李萍)

全文阅读
 
  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ASE)年会第二次技术分会13日在位于北京的航天城航天员中心举行。近百名全球各国的航天员聚在一起交流载人航天的经验与未来发展。本次会议的主讲人之一是曾作为国际空间站站长的亚洲第一人、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他在会上详细讲述他在空间站生活工作的见闻感受,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发射返回过程的感受都对计划2022年建成空间站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若田光一2013年底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并于2014年担任两个月空间站站长,是首位日籍国际空间站站长。《环球时报》记者在会场发现,若田光一可以讲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很有亲和力,他的演讲是本场偏重技术和专业交流的会议中唯一一场笑声不断的。据若田光一介绍,他与另两名航天员于2013年乘坐俄罗斯的飞船出发,当时发射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就起飞了。到达空间站的飞行时间比预定时间要短。整个飞行过程非常平稳舒适。在完成对接进入空间站之后,那里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日本的航天员。他们还曾在太空中进行了一个象征性的火炬接力。之后他们还发射了超小型卫星,那个卫星尺寸大概在10厘米×10厘米左右。  他在空间站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比如观察黄瓜在太空中的生长状态。测试微重力环境下的物体表面张力,这样的实验只能在其他航天员睡觉的时候进行,因为任何一点声音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人员走动,如需要上厕所,必须走得非常慢。他们还会实验伽马射线对于蚊子的幼卵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工作,航天员在空间站中还要坚持进行身体锻炼。比如骑自行车、卧推等训练,当然这些运动都要依靠电子设备产生的抵抗力来达到锻炼效果。若田还开玩笑说,在太空中吃多少东西,都不用考虑减肥。若田表示,非常享受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生活,比如他喜欢在空间站中一个人打垒球,这在地球基本上是超人才能完成的动作,但在太空中变得非常容易,当他从一侧击完球后,就迅速飞到另一侧将球打回来,之后他再飞过去轻松地将球接住。他还在空间站中练习游泳动作,甚至模拟猴子的样子上蹿下跳。他还透露了一个国际空间站上的“保留项目”,那就是当你静止在舱内时,用力挥舞你的小臂,当动作停下来时,你的身体就会发生旋转。若田表示,这次飞行之后,他身体恢复得非常快,可能与这些练习有关。  若田光一还讲述了他们在空间站中的食品。太空食品大都是抽干水分后存放在一个真空袋里。在他现场播放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他将一袋草莓干对准一根管子,注入液体后就成为类似糖浆的食品,据他说很美味。若田介绍称,水也都是循环使用的,人体排出的尿液经过净化处理后可直接饮用,也就是将“昨天的咖啡变成今天的咖啡”,他补充说,不过你所喝的是谁的尿就不得而知了。全场一片大笑。  若田光一在国际空间站中还非常注意宣传本国文化。他介绍称,在2014年新年那天,他还曾在空间站中进行书法创作。他说,在太空中写毛笔字的最大好处就是用多少墨,纸也不会洇。《环球时报》记者在听到这里时,非常受触动,在全人类关注的太空项目中,航天员就如同所在国软实力的最佳宣传员,若田在国际空间站不断尝试推广日本文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位名叫谢尔盖的俄罗斯航天员的讲话也引发与会者的关注。他的专业是核物理,曾经多次参与俄罗斯的太空任务。他表示,目前很多人都在强调技术以保障飞行器与人员的安全。但他认为这是不够的,未来在更大规模的长时间飞行任务中,应该在乘组人员中选派深谙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在空间站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甚至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协调这些人的关系,以保障航天员之间、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的沟通顺畅。这个话题对于将要进行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的中国来说,非常值得思考。  在本次会议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80岁的俄罗斯国宝级功勋航天员、人类太空出舱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当天身穿花格衬衣、戴着超大墨镜,一进会场就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与老人合影,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航天员都对列昂诺夫充满敬仰之情,他很愿意与各国航天人士交流,这种国际化的姿态体现了航天大国的自信。《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中国的多名航天员在茶歇时,与外方航天员交流时,也很少需要翻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