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拟向日本派遣空军及战机 或遭
48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1月8日报道,美国威斯康星州空军部队6日公布称,将会在1月内向日本冲绳岛中部的美军嘉手纳基地(位于嘉手纳镇等地)派遣约250名士兵及12架F16战机。  此次行动的目的在于加强美日两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提高空军部队的合作
  如果说每场军事冲突都有一个明星武器的话,那么在2014年7月爆发的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展开的“防务之刃”行动中,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主导开发的“铁穹”防空系统受到的关注最多。事实上,“防务之刃”刚刚结束,便有不少国家前去洽谈采购“铁穹”。据英国《简氏防务评论》报道,2014年11月,美国陆军已确定购买一个连的“铁穹”试用,这也成为“铁穹”的首次外销。    2000年以来,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哈马斯不时用迫击炮和火箭弹袭击邻近的以色列城镇。为了有效拦截这些“不速之客”,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受命研制“铁穹”防空系统。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防御火箭弹和炮弹的超近程防空拦截武器,主要对付射程在4千米至70千米之间的弹道飞行物。  以“防务之刃”行动为例,哈马斯至少向以色列发射了3360枚火箭弹,约有2650枚落入以色列境内,其中578枚被“铁穹”系统认定有威胁而予以拦截。当然,运作“铁穹”的代价是很高的,每次拦截估计耗费10万美元,不过为了避免国内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色列政府认为这样的代价还是可以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在阿富汗战场,美军营区也经常受到反美武装发动的类似袭扰。美军却只能依靠瑞典提供的“神射手”反炮兵雷达为士兵争取4秒左右的预警时间,以便躲避攻击。然而,这种预警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还对士兵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影响部队日常作息。   其实,当初拉斐尔公司启动“铁穹”开发项目时,就曾想要推销给驻阿富汗的美军,但却一直没有获得美军的订单。顺便提一下,在“铁穹”的研制过程中,以色列人还从美国雷锡恩公司获得投资,但精通美军采购之道的雷锡恩公司表示,美国国防部不太可能采购“铁穹”作为制式装备,但可以卖给驻海外的美军部队或作为美国对外军援的物资。  虽然雷锡恩公司的说法让以色列人挠头,但拉斐尔公司一直没有放弃推销的努力,毕竟能把武器卖给美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据报道,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已打算加强与雷锡恩公司的合作,在美国本土实施“铁穹”升级计划,以便两家公司合力推销。另外,拉斐尔公司已针对美国濒海战斗舰推出舰载版“海铁穹”这被认为是针对美军“空海一体战”推出的卖点。 (予阳)
【全文阅读】
          ■ 英国BAE公司于2012年8月公开的26型护卫舰电脑模拟图。  ■ MBDA研制的CAMM舰空导弹模拟图  ■ 将被26型舰替换的23型反潜护卫舰  随着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即将完成,首舰有望明年服役,英国海军正在筹划以航母为核心,组建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远洋舰队。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大型航母固然是海军舰队的核心,但吨位不大却能伴随航母远洋作战的“全球战斗舰”也是未来英国海军舰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说起英国的“全球战斗舰”项目,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未来水面战斗舰艇”研制计划。当时,英国提出要在1999年底完成概念设计,21世纪初完成详细设计,2008年开工建造,2012年服役。不过,随着设计要求一变再变,概念设计的完成日期也不断推迟。  2005年底,英国国防部将研制目标修改为3种类型,其中高档舰(C1型)是6000吨级“特遣大队型反潜平台”(也称“全球战斗舰”),中档舰(C2型)是4000吨级“多用途平台”(也称“通用水面舰”),低档舰(C3型)是2000吨级“全球巡逻舰”。  2010年2月24日,C1型舰首次被命名为“26型护卫舰”。3月25日,英国国防部与BAE公司签署全面设计合同。不过,在同年10月出台的《战略防务与安全评审》中,C1、C2型舰被合并,统称26型“全球战斗舰”。C3型舰的研制计划则改为“水雷战、水文和巡逻能力”项目,由泰利斯公司和ASV公司联合承担。  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全球战斗舰”的设计必须秉承三项原则:多功能性、低成本性和可出口性。其中,多功能性是指该型舰能执行反潜、护航、对地攻击、情报搜集、巡逻、维和、反海盗、人道主义救援等多种任务;低成本性是指单价不超过3.5亿英镑;可出口性是指该型舰的设计必须兼顾考虑外国客户的需要。  按照BAE公司向英国国防部提交的计划书,“全球战斗舰”的设计将在2015年初确定,首艘“全球战斗舰”将于2015年底开工,2018年4月下水,2022年服役。  公开信息显示,“全球战斗舰”长约148米,宽约20米,排水量约6500吨。其俯视形状类似三角形,这种设计有利益提高耐波性和航行稳定性,同时还能增加舰尾飞行甲板的面积。该型舰的动力系统采用“柴油-电力-燃汽”联合动力系统,双轴双桨推进,航速超过28节,续航力可达7000海里(航速15节时),自持力高达60天,舰员编制118人(最多190人)。  “全球战斗舰”的上层建筑比较简洁,且内倾角度很大,舰桥前壁采用类似美国“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的大内倾形状。为了给舰炮后面的“密集阵”近防炮提供良好的前向射界,并减少前甲板导弹垂发装置遭遇海浪冲刷,舰桥前部区域被抬高,形成舷台。其他安装在舰体表面的武器和设备则尽量以舷墙板和天线罩遮挡,以便减小雷达反射信号。“全球战斗舰”的探测系统包括1部装在主桅顶部的BAE公司997型“工匠”轻型三坐标多功能雷达(E/F波段,最大探测距离200千米)、1部2050型舰首声呐、1部2087型拖曳线列阵声呐。  英国国防部和BAE公司都声称“全球战斗舰”能通过搭载不同武器和设备衍生出不同的专用舰艇版本,但对武器和设备的介绍极为笼统。具体包括:1门MK45型舰炮(口径127毫米)、2座DS-30M MK2型机炮(口径30毫米)、2门MK15型“密集阵”近防炮、2挺“米尼冈”6管机枪和4挺通用机枪、2座12单元CAMM舰空导弹垂直发射器、2座12单元多用途垂直发射系统(可装填“英仙座”巡航导弹、“战斧”巡航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LRASM远程反舰导弹等)、2座双联装“黄貂鱼”反潜鱼雷发射管。舰载航空装备包括1-2架AH-101“默林”直升机或1-2架AW-159“野猫”直升机。从这些介绍来看,“全球战斗舰”可能以反潜为主、兼顾其他作战能力。  此外,“全球战斗舰”还能搭载无人机(可能是美国研制的RQ-8C“火力侦察兵”)、水下无人载具和硬壳充气艇,以增强侦察、空中打击能力、特种战能力及执行其他特殊任务的能力。    外界普遍认为,“全球战斗舰”的设计颇具实用性,也符合英国海军的现实需求。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全球战斗舰”仍具备了较强的多用途能力。  对英国海军来说,有了“全球战斗舰”,不仅可以强化反潜能力,而且可以从容应对多种任务需求,特别是能极大提升水面舰队的远程陆攻能力。虽然“全球战斗舰”只具备点防空能力,但英国海军的45型驱逐舰却具备较强的区域防空能力,因此一旦编队作战,英国舰队的整体防空能力不会成为“短板”。  不过,也有分析称,“全球战斗舰”的未来发展仍然受到“钱”的制约。从目前的英国经济形势看,即使“全球战斗舰”能将成本控制在2.6-3.5亿英镑,能否按计划建造13艘颇为值得怀疑。一旦成本上升,建造数量必然找到削减。如果削减数量超过3艘,那么未来英国海军水面舰队中的驱护舰总数只有16艘,哪怕这些舰艇的技战术水平较高,但要想支撑起一支“全球舰队”仍显不足。 (熊佳)
【全文阅读】
  抗日战争中,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而且该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这些都说明“汉阳造”的性能是值得信赖的。  说起“汉阳造”,就不能不提到清末洋务派大臣张之洞,19世纪90年代起,他在湖广总督任内开办汉阳兵工厂,从国外购买专利,进行各类武器制造。在洋顾问的建议下,张之洞引进了德国步枪试验委员会设计的1888式7.92毫米步枪的图纸,该枪采用无烟火药和铜镍合金被甲弹头,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即便日后德军自用的毛瑟M1898式步枪也只是在1888式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汉阳兵工厂从1896年开始正式仿制生产1888式步枪,当时定名为“八八式步枪”,但人们都习惯将其称为“汉阳造”。  初期生产的“汉阳造”,在枪管外加装一个隔热护手的套筒,因此被称为“老套筒”。从1904年起,汉阳兵工厂去除了这个实用价值不大的套筒,并将枪管加粗。之后,“汉阳造”又出现多种改进型,设计更趋合理。1939年,规模不断扩大的汉阳兵工厂将枪厂交给第21兵工厂,制造出来的步枪也改名为“汉式七九步枪”。直到1944年停产,“汉阳造”前后生产了将近半个世纪,总产量约在108万支以上,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用量最大的枪支型号。  对于“汉阳造”步枪的品质,有些文章显得不太客气,认为该枪质量较差,与日军同类武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首先,“汉阳造”的质量出现起伏主要是由于战乱导致熟练技术工人大量失散,且优质钢材严重缺乏,枪的质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许多“汉阳造”的使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枪支机件和膛线严重磨损,导致射击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的步枪主要是“汉阳造”,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使用的步枪几乎全是“汉阳造”。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第115师就是用“汉阳造”伏击了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也就是从那时起,八路军才开始接触到日制三八式步枪。不过,要想从日军手中缴获三八式步枪很困难,因为日军往往在战败时破坏手中武器,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后期只有部分一线主力部队装备了日制步枪,大多数人民武装仍以“汉阳造”为主。  此外,“汉阳造”还是抗战期间唯一能在白刃战中与日军三八式抗衡的步枪,这是因为该枪较长,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可惜的是,“汉阳造”的制式刺刀产量只有枪支产量的九分之一,结果在战场上主要使用的还是各类杂牌刺刀。  总体而言,“汉阳造”在手动步枪为主的时代,本质上没有什么致命缺陷。当然,没有致命缺陷,不等于“汉阳造”就很完美。与同时代的其他手动步枪相比,“汉阳造”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缺点:一是退壳钩既小又单薄,用久了还会失去弹性,造成“滑壳”的故障;二是漏夹供弹具不能像桥夹供弹具那样把零散子弹装入弹仓,而且漏夹供弹具内的子弹打完前无法装弹,限制了步枪使用的灵活性。(石宏)
【全文阅读】
          ■ 1942年4月9日,英国海军“竞技神”号航母被日本轰炸机击沉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获得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在随后数月内,日军席卷大半个太平洋,并计划将魔爪伸向资源丰富的南亚。此时,长期控制印度洋的英国远东舰队就成了日本扩张的最大阻碍。为了消灭该地区的英国海军,日本谋划针对驻扎在南亚的英国舰队实施“第二个珍珠港”计划。   在1942年上半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顺风顺水,仅以微小代价拿下美国、英国、荷兰在亚洲的大片殖民地。可是陶醉在胜利喜悦中的日本海军接下去要往哪打呢?  以海军少将富冈定俊为代表的少壮派主张登陆澳大利亚,剥夺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军队赖以恢复元气的“大本营”,而成功策划偷袭珍珠港行动的山本五十六却认为应对美国夏威夷实施再次突击,彻底歼灭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残存的海空力量。可是,最终来自日本海军之外的意见占了上风――首相东条英机看重日本与轴心国盟友德国的“战略呼应”,决定向南亚进军,攻取英属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控制印度洋,切断同盟国的战略运输线。  事实上,当时英国在南亚的处境极为不妙,印度境内的反英暴动如火如荼,而邻近的锡兰也没有多少英军部队(那里是英国唯一的橡胶供应地),因此东条英机认为日军拿下这些地区不费吹灰之力。  1942年3月,日本海军组建特混舰队,由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它包括6艘航母,350架舰载机、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及5艘潜艇,目标是摧毁印度洋地区的英国海军主力,夺取制海权,并保障日本陆军进取印度和锡兰。  反观英军,当时在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集结着远东舰队,包括3艘航母、130架舰载机、5艘战列舰(大多是一战时期建造的老旧军舰)、6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和5艘潜艇,司令官是刚从地中海战场上调来的海军上将萨默维尔。  按照既定作战计划,1942年4月初,南云命令近藤信竹率领由5艘航母、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出发,寻找英国舰队主力决战,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小泽治三郎率领剩余的舰艇从爪哇南部出发,攻击英属印度东海岸的目标。  就在日军舰队出动伊始,英军密码小组就发现了日军通信联络异常的情况,萨默维尔又通过航空侦察的方式,发现日本舰队的动向,他敏锐地感到日军想用优势兵力在安达曼海聚歼英国远东舰队的图谋,因此他立即命令舰队主力离开安达曼群岛的母港布莱尔,做出西撤锡兰的姿态,但舰队中最有战斗力的舰艇却中途秘密进入马尔代夫群岛中的阿杜环礁,那里有一处开阔的锚地,可供大型舰队停靠,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据点。  对于萨默维尔的新计划,日本人毫不知情,近藤的舰队依然执着地冲向锡兰,企图歼灭那里的英国舰队,而小泽的舰队也继续向孟加拉湾名港加尔各答逼近。  4月4日傍晚,一架从锡兰科伦坡机场起飞的英国侦察机,在返航途中意外发现日本战列舰“金刚”号,它正是近藤舰队的先导舰,当时它的位置距离锡兰海岸不到400海里,“金刚”号立即呼叫相邻的“飞龙”号航母起飞舰载机拦截,以免英机回去报信。很快,一架日本零式飞机用凶狠的抵近扫射,将英国飞机打成火球,不过英国飞行员在最后时刻把预警信号发回了科伦坡。收到警报后,停在港内的英国重巡洋舰“多塞特”号与“康沃尔”号(它们扮演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引诱日本人远离阿杜环礁)立即起锚出海,躲避攻击,而停在港内的辅助巡洋舰“大力士”号和驱逐舰“特内多斯”号因正在维修,无法挪窝。  4月5日,近藤舰队派出125架舰载机(其中有78架俯冲轰炸机),它们如蜂群般扑向科伦坡。虽然英军海岸雷达提前发现了日本机群,并出动岸基战斗机实施拦截,但终因战机数量和性能存在差距,被日军飞机突破防御。日军飞机抵达科伦坡港区后立刻展开狂轰滥炸,将停泊港内的英国军舰和商船尽数摧毁,当地平民也伤亡惨重。  同一天下午,近藤舰队的侦察机在锡兰西南200海里处发现了英国重巡洋舰“多塞特”号与“康沃尔”号,英国人也发现了日军侦察机。然而,英国舰长按照英国舰载机的航程参数估测,认为己方舰艇不在日军舰载轰炸机的攻击范围内,因此并未加速逃离险境,殊不知日军舰载俯冲轰炸机的航程几乎是英国轰炸机的两倍。结果,日军航母派出80余架轰炸机围攻这2艘英舰,只用了十余分钟就把它们炸沉。  4月6日,萨默维尔接到英国海军部的电报,内容是要求远东舰队撤往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港,避免再与士气正旺的日本海军舰队交战。不过,萨默维尔并不想就此灰溜溜地逃走,他仍惦记着动用停泊在阿杜环礁的远东舰队主力,在日本舰队从锡兰返回苏拉威西的途中伺机截击,“即便要撤退,也要先打一场漂亮的截击战再走”。可惜的是,萨默维尔为舰队选择了错误的航线――英国远东舰队的航线更靠近印度海岸,而日本舰队则向锡兰东南部开去,双方并无遭遇的可能。  更糟糕的是,英国人的厄运仍然没有结束。4月9日,被萨默维尔安排在锡兰亭可马里海军基地保养的“竞技神”号航母奉命与远东舰队主力会合,但这艘倒霉的航母刚离开港口不久,便被日军派出的侦察机发现。90分钟后,日军轰炸机就开始向“竞技神”号及其护航舰艇投弹。此时“竞技神”号正处在英军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且自身未带舰载机,只能靠军舰上的少量高射炮自卫。在短短20分钟内,这艘航母中弹37枚,很快沉没,舰长昂斯洛以下307人战死。  就在近藤舰队击沉英军大批战舰的同时,小泽舰队也在孟加拉湾对英国商船展开“大屠杀”,共有23艘商船被击沉(总吨位11.2万吨)。  最终,英国海军不得不全面撤往东非,日本基本实现了切断英国本土与印度海上联系的战略目标。   此次战役中,英国损失1艘航母、2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40余架战斗机及23艘商船,而日本仅损失20余架舰载机。英国远东舰队实力大损,被迫撤离南亚,前往遥远的肯尼亚休整,直到1944年才重返亚洲战场。  然而日本人在印度洋的攻势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在1942年4月10日,日本海军舰队主动脱离了印度洋战场。这一离奇的变化与日本战略调整有关――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遭受“珍珠港偷袭”之后迅速恢复实力,而且从美国东海岸经巴拿马运河驰援夏威夷的美军舰艇数量骤增。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再次制定“力争在中太平洋聚歼美国舰队”的作战计划,并得到日本高层的认可。于是,日本舰队主力被调往太平洋方向,日本海军再也没有在印度洋方向发动重大的进攻行动。(毕晓普)
【全文阅读】
  1月8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据政府消息人士1月7日表示,韩国军方计划于2018年建立一个司令部,负责军队的地面作战行动,作为更有效且更强大的野外作战保证的一部分。  在韩国全面的军事结构改革计划下,为了确保更灵活的队伍管理,政府推动了第一和第三陆军的合并来创建地面作战司令部,以领导前线部队。2014年年底,国防部确定了该司令部建立的确切时间为2018年。  司令部下辖六支部队,其中包括一支机动军团,职责是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挥下进行情报和野外作战。设立该司令部将使当前四星上将的数量从8位减少至7位,符合在2022年前精简部队结构的改革计划,并使兵力从目前的63万人减少到52.20万人。  韩国当局认为,军方和政府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从华盛顿收回战时部队的作战行动控制。(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田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