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王宇、刘铮)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较上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三季度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
“投资、消费、出口等关键指标都有所回升,国内需求有所回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正增长,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
不过,在宏观经济面稳中向好的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总体而言,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仍未消除,诸多风险与隐忧值得关注。
首先,信贷投放再度加速增长的态势值得警惕。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4.2%,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高出年初预设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
“9月份新增贷款达7870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7000亿元,这反映出总需求稳步扩张的形势下贷款需求仍较旺盛。其中,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业仍是贷款需求的主要来源。”瑞银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
专家认为,信贷加速投放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经济依然靠货币投放、靠投资拉动的原有增长模式。
“过去五年来居民储蓄激增20万亿元,过量的储蓄使得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一直在延续,且日益扭曲并导致内外经济的失衡。如果不抓紧调整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人口老龄化或资产泡沫对储蓄形成实质性侵蚀,投资就是无本之木。”中国社科院学者郑联盛认为。
另外,近期物价上涨压力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增速从8月的2.6%升至3.1%,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7个月来首次高于3%。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到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周期,目前3.1%的同比增速已经和一年期存款利率不相上下,如果物价继续高企,居民实际存款将进入负利率周期,未来需警惕社会通胀预期的抬头。”交通银行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
此外,我国外部金融环境的一些新变化,也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挑战。随着近期美联储退出QE步伐的放缓和美债上限的提高,海外热钱大兵压境的端倪正逐步显现,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变化或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币值的走高,以及包括房价在内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数据显示,在跨境套利资金等因素的推动下,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激增了16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并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突破6.15、6.14关口,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同时,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小觑。目前,审计署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尽管各方对债务规模有多大众说纷纭,但越滚越大的规模和日益积聚的风险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忧。
“地方政府今年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当前依赖大量借债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经济学家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持续放缓已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应从原来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若要实现这一转变,唯有依靠改革来完成。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