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
  女子受邀去K歌,不料被灌酒,男子提出开房要求遭拒后欲行不轨,幸遇见大众“的哥”屈迎华相助解围。  今晨2点,大众出租沪FW3930屈师傅驾车途经芷江西路时,瞧见马路对面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对一名30岁左右的女子动手动脚,女子试图举手扬招屈师傅出租车摆脱困境,却被男子用手挡了下去。  “这女子可能遇上麻烦了。”屈师傅停下车,只见该女子又举起右手扬招,但被“眼镜”男用手强压了下去。屈师傅果断地朝马路对面调头而去,女子终于坐上出租车,平安回到家中。  该女子称,昨晚戴眼镜的中年男子等人邀请她来KTV唱歌。因她有求于对方,不便推辞,故应邀前往。没想到,对方设计各种“圈套”让她喝酒。女子便借口上厕所准备回家,但没走多远,就被尾随而来的男子缠住,并提出到附近酒店开房。幸亏屈师傅及时帮她解围。(通讯员 管律 记者 张欣平)

全文阅读
 
  8月2日下午4时30分许,一辆上海旅游大巴在江西省上饶三清山环山公路至婺源方向汾水段,因车速过快侧翻于路边水沟中,造成16人受伤送医,所幸伤者均无大碍。  据了解,当时这辆蓝色车身、悬挂沪牌的旅游大巴在下坡时疑因车速过快,冲破护栏,翻在了路边深约3米的水沟中,车辆受损。目击网友“@ncluvian”称:“发生事故的大巴内男女老少都有,只有部分乘客走出车内,大巴司机卡住出不来。”事发后,不少乘客从破损的后挡风玻璃处钻出车外,并报警。当地百姓闻讯后迅速到场展开救援。  三清山公安消防大队接报后也迅速赶赴现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救援,所有伤者均被救出并送往医院。  据悉,事发时车上共有26人,其中16人受伤,大部分伤者为骨折伤,无生命危险。  另据记者了解,事发时,大巴车上多为年长游客,事故车辆属于上海道恒车辆有限公司,来自上海多家旅行社,为散客团,江西三清福地旅行社有限公司是地接旅行社。目前,事故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中。(陈浩)

全文阅读
 
  小区内开设健身会所,游泳池恰好建在了地下车库的“头顶”上,让居民忧心忡忡。昨天,家住思贤路昌鑫花园的张先生致电本报称,他担心数百吨水的重量压坏车库。  泳池尚未对外开放  接到反映后,记者随即赶到位于思贤路上的昌鑫花园,一家名叫“昌鑫健身俱乐部”的会所,正处于两栋住宅楼中间的裙楼。一走进大厅,就能看到玻璃墙后硕大的游泳池已经修整完毕。据了解,该俱乐部于今年6月6日对外开放,共三层楼,二楼放置了各种健身器材和教室,三楼正在建设,而一楼则是最近刚建好的游泳池。走近泳池,记者发现泳池内没有水,但配套设施已经全部就位了,两侧放置了4把救生观望椅。  居民告诉记者,游泳池内原本有蓄水,但已被放空。因为最近不断有居民投诉,会所方面不得不贴出了告示,“我健身会所的泳池还在办理相关手续,尚不能对外开放”。  居民担心房屋受损  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从会所建造泳池开始,他们的质疑声就没有停过。原来,这个泳池的下方是小区的地下车库,而小区的设计图纸上是没有这个泳池的。据张先生估计,灌满两个泳池大约需要600吨水,对车库天花板的承重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我们也不是不让他们造泳池,但希望权威机构来测量一下,房子的沉降是不是统一,如果有偏差,产生裂缝,那对我们的房屋质量有影响,到时候谁来负责呢?”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大部分表示对会所建造游泳池一事并不知情,对是否影响房屋结构抱着怀疑态度。  然而,对于居民的担忧,客服人员却在电话中表示,在车库上造泳池是“绝对安全的”,是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批过证的”。但问起是什么“证”时,对方含糊其辞,并表示半个月之内泳池便可以注水,正式对外开放了。  相关部门称没法管  今天上午,记者致电松江区房管局,执法科的毛先生说,他们也接到居民投诉,但他们无能为力。室内造泳池是否违法,应该由规土部门认定。若规土局没有认定其违法,他们就没有执法依据。  记者又致电松江区规土局,辗转联系到一名工作人员薛先生,他说,房子卖给私人后,泳池就属于室内装修,并不是他们的管辖范围。对于泳池建在小区地下车库的头顶上,是否会对房屋结构产生影响,薛先生没有正面回答。他只说,对于这个特殊情况,可以由物业、业主进行协调。面对这样的答复,小区居民表示难以接受。“室内装修都不需要审批,这样岂不是人人都能随便造了?”  截至发稿时,松江区体育局群体科的工作人员朱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发现该会所的经营范围内并未涉及游泳项目,因此不得对外开放。  陈思思 张奥多 左妍

全文阅读
 
  185名伤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是深度烧伤,即使伤势最轻的烧伤面积也要超过50%。救治烧伤病人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如此多的病人需要大量的医生,当地血液告急,医生告急。  浙江省血液中心近16万毫升冰冻血浆在事故发生当天连夜急调江苏苏州,这些血浆占其血库存量三分之一还多。据悉,目前伤员救治用血量特别大,后续驰援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同时,专家医疗队也紧急奔向江苏参与现场救治。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方强曾参加SARS、汶川地震、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抢救,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参与过的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抢救,“情况不是很乐观,每个伤员都在ICU里,场面惨不忍睹。全国大概有一半省份的烧伤科专家、ICU专家都来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全力维持伤者生命。”

全文阅读
 
  围绕近来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官方与媒体的互动,以及民间对反腐行动差异甚大的解读,都非常值得回味。互动方面,很多反腐案件在结果揭晓前,其实民间已有小道消息在流传,媒体经常会在一些场合去试探真相,甚至不惜“捕风捉影”,跟踪案件相关当事人的一举一动,而官方似乎也态度暧昧,既不确认也不否认,当初的一句“你懂的”已成经典。回头看,涉及反腐的大小案件,这种心照不宣的披露模式基本固定下来。  从起初流传小道消息,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再到消息最终确认,新闻终成旧闻,从传播角度看,这个过程无疑会弱化新闻的价值。不过也有益处,传媒在关注这类事件时,往往有足够的时间挖掘事件,采撷更多的细节和故事,在很多反腐案件中,你都可以阅读到很多野史一般的深度报道,那些“狗血”情节和“三俗”故事,成为许多腐败案件中的经典桥段。从传媒的角度看,这既是无奈也是讨巧的操作方式。观察过去传媒对多个腐败案件的报道,不难发现,业界有些媒体已适应和熟悉这种手法。  民间顺应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但无论是新闻还是旧闻,反腐终究是大事,一个案件查处后,它对地方乃至全国都可能产生影响。案件意味着什么,它对一些领域和相关政策会产生何种变化,这些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人们热衷于议论和预测案件披露后的政治气候,反腐终究还是从事实判断回归到价值判断。这其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大相径庭的解读。前几天,微信上出现不少分析类文章,其中不少打的就是预测牌。近来不乏分析人士认为,因为系列“打虎”行动,中国社会的政治气候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一些痼疾将被根治。  这些乐观的言论在网络上传播极广,在负面偏好明显的互联网舆论生态,这种现象值得注意。人们的乐观依据是什么?这显然源自近来反腐加码的现实,对于反腐人们乐见其成,也期待它成为今后改革的红利。如果你确认,乐观或悲观不能仅仅出于纯粹的理念,而应该接地气,从政治经验出发,那么反腐促改革的这种关联就并非臆想。这或许就是人们乐观的原因所在。反腐的诱人之处不是那几只“大老虎”,而在于它为人们塑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当有人提出批评,表现出对立的态度时,也不能改变人们的热情和期待。反腐俨然已经成为舆论生态中的正能量。旁观者们不知道下一个下马的是谁,他们只希望,反腐不是短暂的风暴,而是持久的行动。他们的兴奋与乐观或许是出于纯粹情绪的发泄,或许是受到信号的暗示和启发。无论如何,反腐是当下重要的时代图景,人们乐于见证哪怕是细微的成就。(何小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