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构建“五位一体”全民国防
21
  浙江省绍兴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积极构建以领导干部、中小学生、民兵队伍为重点,政府、部队、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为抓手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全市呈现出国防教育党政军领导齐抓共管、社会各界自觉融入的良好态势。  他们
  267名高级职称专家,3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党的好女儿冯理达,全国道德模范、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文珍……一个个厚重而闪光的名字诠释了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人才群体。  累计获国家、军队各类奖项600余项,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军队及其他课题245项,开展多项国家863重大课题研究……一个个科研硕果见证了这样一个活力迸发的创新基地。  1个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3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1个全军海战伤救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一个个权威团队彰显出了这样一个汇才聚贤的人才摇篮。  纳贤才、育英才、出群才。近年来,海军总医院党委始终坚持人才兴院的宗旨,把人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打造出以名医大家为核心的人才群体,为医院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开竞聘、能者为上、末尾淘汰。如今,在海军总医院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2009年以来,该院从科室主任岗位开始,率先推出竞聘上岗制度,干部选拔方面不看资历,不靠人情,只看能力,采用公开“打擂台”的方式选拔优秀科室带头人。  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得一批有活力、有冲劲、有能力的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科室主任行列年龄最小的39岁。  呼吸内科主任韩志海、空潜科主任韩磊、急诊科主任单毅等一批中青年骨干走上科室领导岗位。在当年医院年终总结中,他们初掌舵的科室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医疗指标、科研、论文等各项数据同比增长了30%。  选拔人才同时,对学习能力不强、业务能力差,不能积极践行医院文化与医院价值观相悖的人员实行末尾淘汰。2012年,该院对347名临床医疗系列干部进行考核,对8名排名末尾的中职人员进行了诫勉谈话,对3名评定不称职的高职人员上报了免职或退休。  随着部队医院人力资源改革不断深入,军队医院人员结构比例发生根本性格变化,已呈现出以军人、文职人员为骨干,聘用制人员为主体的特有人员构成模式。该院党委准确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破除制约限制,走出一条广纳各类人才的军民融合发展人才之路。  “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调动全院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为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不竭动力。”该院政委杨明建告诉记者。  2013年,该院首次从非现役人员中公开选拔护士长,打造阳光、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36名军人、文职、聘用制护理人员首次同台PK,经过个人述职、专家提问、评委审议等环节,最终12名护理人员走上护士长岗位,这其中就包括6名非现役人员。  在医院工作12年的聘用制护士王铮赢,成为该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她激动地说,“医院千方百计为我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扎根这里就是我无悔的选择。”  近年来,该院18名科室主任、28名护士长通过公开竞聘走上科室领导岗位,成为医院建设科学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晋升副高为何不用到干部病房轮转?SCI折算是否要区分影响因子?增刊为何不计入论文数量?”在今年10月中旬,高中职评审办法修改座谈会上,医务人员各抒己见,40余条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新鲜出炉,72%的意见建议得到机关吸纳。像这样的“集思广益”,在该院已形成定制,该院党委深知人才建设核心在机制和制度,一项好制度能够盘活一盘棋,更有效激医务人员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近年来,该院党委先后出台了《学科和人才建设五年规划》、《专业技术干部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文职人员管理规定及考评办法》、在军内率先成立人力资源中心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大力营造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能进能出的人才绿色通道。    张剑宁,全国、全军神经外科领域知名专家,精湛的医疗技术、出众的科研能力、高尚的医德医风,让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向他抛来橄榄枝。  神经外科是海军总医院龙头学科,是全军神经外科中心。“这样的人才来到我们这里,科室大发展大跨越指日可待。”该院党委先后3次到第四军医大学去找张剑宁。2011年,张剑宁最终选择海军总医院,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  请进人才不是目的,留住人才才是关键。该院党委在人才、设备、用房等方面一路绿灯,全力支持张剑宁大刀阔斧改革。院党委的真心实意极大激发了张剑宁干事业的热情。短短3年,他就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神经外科“变身”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海军总医院首个“院中院”,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型现代化神经外科单位之一。他本人不断挑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5项。  “医院为引进人才优先提供住房、安排家属落户就业、子女上学,解除了他们后顾之忧。”该院政治部主任杨兴龙介绍说。  吸纳人才不局限于军内。广纳社会人才,该院克服地方人才入伍、定级等诸多困难,积极从地方引进优秀科教干部,担当学科带头人。五年来,先后引进李田昌、汤楚中、卢伟、叶祥柏、刘萃龙等60余名中青年技术人才,盘活了科室建设“一池春水”。在这批科室“领头雁”带领下,该院先后成立了心脏中心、介入医学科、烧伤整形科、胸部肿瘤联合会诊中心等一批新兴科室,组建了肿瘤诊治中心、神经疾病会诊中心、脊柱脊髓损伤综合治疗中心等一批优势学科群,为医院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王世华指导医务人员为一名高龄患者开展复杂心脏手术,这例手术是该院开展的首例,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空白。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专家唐福林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先后成为科室名誉教授,医院每年召开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定期请国内外专家来院出谋划策、指导查房、开展手术。这是该院党委开展“预约式”人才引用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使人才引进由“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出击”,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  面对医院内外科医疗楼启用后人才缺口,先后面向社会组织5场招聘会,经过优中择优,共吸纳了417名医技护药专业人员来院,为医院长期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世界第一张眼立体视觉图研制成功,国际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成功实施,世界第一例异地遥操作手术成功开展,《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新思路》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  新技术新业务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源于该院瞄准“国际一流” 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2010年,该院首创军队高中级人才培养“云梯计划”以来,选送137余名技术骨干到美国哈弗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院、香港玛丽医学院等世界一流医学院所深造学习,李进让、戚晓昆、沈建良等一批科室领头人带回了一大批国际医学发展新理念、世界医学前沿新技术,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有在国际舞台磨练淬火,才能在世界医学殿堂占据制高点。”该院院长殷明说。  顶尖人才不断在国际舞台创造荣誉,也引来国际医学界频频亲睐:医院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医学访问团参观交流,承办了第十四届国际冷冻治疗大会,举办了中美医学转化论坛,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与世界顶级医院―美国梅奥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等方面交流合作。  走出国门拓宽视野不止是医生,护理队伍同样也有出国深造机会。2012年以来,医院先后派出20余名护理骨干到美国、新加坡医学院所学习交流。她们结合国外所学,发明了整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多功能便携式野战输液架、外耳道备皮刀等一批实用新型,应用于临床,受到专家、患者广泛好评。  近年来,该院在“送出去”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培养,打造出了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团队: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方位评估入站人员理论基础、临床能力、科研方向、实验技能等,  ----举办中层领导干部管理培训班,每年对医院建设发展规划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制定《关于建立“人才库”培养制度实施意见》,建立“中青年专家预选对象”、“后备人才储备对象”、“优秀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三个人才梯队;  ----严格落实“333”制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组织科主任教学查房、精品课程、病历分析大赛、技能比武,有效提高医务人员临床技能;  ----成立军内首支“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完善护士在职分层次培训体系;  ----设立冯理达医德医风奖,每年表彰医德医风3个先进集体和10名先进个人。  近3年来,该院先后安排380余名医务人员深造、进修、代职,让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医院发展的生力军,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临床教学医院先后在这里挂牌。    近年来,医院涌现出党的“好女儿”冯理达,全国道德模范、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文珍,“国医名师”李炳文,“首都健康卫士”田增民,军队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虞积耀,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潘晓雯、彭秀军等一批杰出专家,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一批国家级荣誉花落该院,为加速医院发展集聚了人才优势  聚焦强军目标、保障战场打赢,这是该院人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0年以来,该院作为海军卫勤保障的重要战役支援力量,未来海上作战和多样化军事任务医疗救护与后送的核心骨干,先后派出10批次410余名医疗队员执行了“和平方舟”医疗服务万里海疆行、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系列人道主义医疗服务、赴菲律宾赴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学救助、环太平洋军演等多次重大任务,借助实战演平台锤炼人才,为6万余名国外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展示出了中国医务人员良好的风貌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先后3人荣立二等功,8人荣立三等功。  近年来,该院与清华大学签订海洋医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海洋医学与救援联合研究中心”;分别在海军3个舰队方向各选择一个支队建立了海军军事医学研究协作中心;组建医院船医疗队、应急医疗救援分队水系灾害救援医疗队;开辟特勤人员和军休干部就诊“绿色通道”; 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建设海军区域网络医疗系统;开展为部队服务“百千万”医疗行动;积极实施免费对军队不孕不育夫妇 实施“蓝馨服务”;开展海上战地医院关键技术研究……为加快战斗力提升,保障官兵健康发挥出了积极作用。(毛宇)
【全文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姚元庆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经过三年探索,开发出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技术,并顺利完成临床转化。采用这项创新技术,一位“试管婴儿”反复胚胎移植失败的妇女成功受孕,于9月30日产下一名健康女婴。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杂志上发表。  世界范围内的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约为12.5%,众多患者需要借助体外受精技术辅助孕育。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逐年增高。35岁以上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比率高达60-80%,这是造成反复胚胎移植失败、反复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胚胎植入子宫前,检测胚胎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挑选染色体正常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是提高不孕不育症患者“试管婴儿”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键。  新一代测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创新技术。在全军“十二五”医学科研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姚元庆教授的团队与从事基因测序技术研发的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使这一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单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建立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2014年5月和8月,在国际著名的《生殖生物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并分别在2013年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委员会国际大会、第十八届国际产前诊断大会和即将召开的2014年美国生殖医学年会上报告。  新一代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不仅能一次对所有染色体进行拷贝数检测,而且可以结合相关的家族遗传信息,更精确地分辨出1兆(Mb)大小的结构异常。与以往的传统技术比较,这一技术平台更加快速、准确、低成本,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姚元庆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创新技术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这次新一代测序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领域的成功临床转化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王继荣、罗国金)
【全文阅读】
  日前,在南京军区海防某师组织的一场红蓝对抗演练现场,簇拥着一群新兵驻足观摩,感受军营火热的战斗氛围。走下演练场,参演战士成为新兵眼中最亮的星,大家纷纷请参演战士讲述切身经历、阅读《演练小故事集》。这个师推出立体化、渗透式战斗精神培育路子,使新兵一入营就激发时刻准备打仗的使命感责任感。  这个师聚焦能打胜仗,深入探索战斗精神生成特点规律,以认知培育、意志培育、心理培育等多种培育方法为抓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战斗精神培育格局。  新兵入营伊始,他们突出抓好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形势任务和军队职能等教育,邀请院校专家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革命军人生死观进行深入解读,帮助新兵认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筑牢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根基。  他们组织新兵学习党史军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新兵领悟党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组织观看师团营连史纪录片、重温单位光辉战斗历程、开展“官兵互赞”活动。  这个师把军事训练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主渠道,组织在恶劣天候、复杂环境下进行徒步行军、武装越野等战斗体能课目训练,激励新兵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并将新兵带进心理意志训练场,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帮助新兵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组织官兵观看3D技术战争纪录片,增强官兵适应战场的心理承受能力。(杜富林、杨智瑞、肖芳菲)
【全文阅读】
          近日,在南京军区某部“学英雄精神、砺革命斗志”演讲会上,5名官兵代表登台讲述这个团历史上的战斗英模故事,将活动推向高潮。这个团大力弘扬英雄文化,激励官兵斗志,使血性虎气深植官兵灵魂,始终保持官兵能打胜仗的信念。  这个团开展多种以文化塑魂的活动,打造军人血性样子。他们开展“读讲看唱”群众性活动,读红色经典书籍,让官兵感悟革命传统;讲英雄故事,让英雄形象在官兵心中深深扎根;看革命影片,重温我党我军成长的苦难辉煌;唱英雄赞歌,在歌声中感受忠诚力量。他们还将英雄文化向网络媒体和社会活动延伸,与地方媒体联手打造英雄团队板块,刊登重大活动和先进典型,在团政工网开辟“英雄文化”专栏,激发官兵责任感。  这个团与编兵单位共同掀起“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活动,依托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无锡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建立起 5个英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邀请老红军为预备役官兵作英雄事迹报告,帮助官兵汲取驻地丰厚的英雄文化素养;他们还利用年度实弹射击考核时机,开展“战斗精神大家谈”辩论会,让预备役官兵在实践中锤炼精神意志,激励官兵在普通岗位上建功立业。  团干部在首长机关演练战术对抗,战士在训练场上一专多能训练,如火如荼。曾经获得军区优秀“四会教练员”奖杯的现役军官俞晓军,成为团队官兵比学赶超的典型榜样,很多官兵向他请教,提高自身军事技能。(蒋茂林、李保庆、张小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