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没有遵义会议就不可能有长征
36
  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人民网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蔡仁照,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做客访谈,以“传承红色文化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石仲泉在分析遵义会议与长征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重庆某预师千人百车急速挺进位于四面山下的某复杂生疏地域,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铁马冰河,鼓角争鸣,笔者以一名战斗员的身份融入其中,零距离感受到天寒地冻冻不住官兵持续高涨的训练热情,路途遥远拖不住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铿锵步伐……  天寒,岂曰无仗?越是认为不会发生战事,越易发生战争――    “嘟嘟嘟嘟嘟……”1月8日凌晨,重庆某预师营区突然响起急促的集合哨音。  起床穿衣打背包,快速奔向集合场。6时00分,昏黄的灯光下,师长范宏彬站在构成行军序列的车队前下达战斗命令,政委周云及时进行战斗动员,现场数百名官兵嘴里呼出的热气构成一道道热幕直往上腾……  装载、登车、出发!6时30分,近百辆车同时射出光柱、响起马达,转眼就快速驶出营区。  “前方道路结冰,车队前进受阻!”约莫半小时,车队刚驶出主城区,前方尖兵就传来突发情况。  “破冰前行!”在师首长坐镇的指挥方舱里,笔者从师长范宏彬处获悉,这是他们按照打仗要求预想各种复杂情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摔打磨砺部队精心设计的小环节。原来,他们在这次野营拉练中,设立了一支“蓝军”分队,专门前出构障设险。道路结冰,就是这支蓝军分队提前出发在这一地段洒水而成。  上防滑链,铺洒盐巴……40分钟后,受困的车辆陆陆续续驶出冰淖。  才过结冰路,又遇“炮火”袭。坐在运兵车上的官兵来不及把悬起的心放下,又开始新一轮应战。只见车门才开,全副武装的官兵就快速闪到路边隐蔽,驾驶员则驾着车辆寻求炮火死角……早上,寒风呼拉拉地响,寒气直透后背,官兵们却越战越勇。  “在极寒的天候条件下展开训练,不少官兵先前有怨气,特别是那些过惯了安逸日子的预备役官兵……”该师政委周云说,针对官兵思想反应,他们把越是天候恶劣越容易让人思想放松、也容易发生战事的道理讲到每个官兵的心坎上,点燃了全师官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摔打磨练的激情。  拿过该师冬季野营训练计划表,笔者清楚地看到此次演练,他们将围绕实战化要求,反复演练“通过敌炮火封锁区”、“快速开设指挥所”、“敌火条件下快速开设阵地”等11个课目。多次参加野营训练的预备役干部唐四有告诉笔者,这次演练真有打仗的感觉。  冬训,岂曰无法?越是害怕触及战斗力建设的瓶颈,越易损害战斗力――    此次冬季野营训练,对于重庆某预师的很多官兵来说,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野营训练经常搞,可是冬季把部队拉出去摔打并不多见,其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天气寒冷,人员易感冒并引起非战斗减员;冬季御寒物资准备不足,野营训练保障困难;无现成经验借鉴,训练极易走弯路……  困难让弱者望而却步,却让强者充满激情。  1月9日晨,漫天大雾,远山上几声寒鸟呜号,更让原本肃杀的气氛再添了几分凝重。  防敌炮火袭击战斗间隙,笔者与该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郑虎躲在掩避部里谈起此次冬季野营训练。他说,师长范宏彬在冬季野营训练动员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冬季野营训练虽未尝试,但也必须趟过这条河,因为敌人不会因你有困难而不打你。  踏访该师冬季野营训练的个个练兵场,笔者明显感受到此次野营训练的诸多不同。  不怕暴露问题。在防敌空袭演练中,笔者看到,该师导演部不像以往那样发预先号令,也不提供导调文书,只出情况。笔者随手拿过秘群科长席上的情况通报,发现这样几句话:“战斗进入胶着状态,行动暂时受阻,个别官兵出现怯战心理。”眼前的秘群科长王元其忙得焦头烂额,又是调查官兵思想反应,又是组织心理骨干进行心理干预……王元其说,当兵几十年,这次演练最逼真。  不怕丢丑演砸。轻武器实弹射击现场,听见枪响,却不见靶倒,相反本队还有人身上冒“青烟”;防敌侦察打击,伪装粗劣,先后有19人提前被判出局;训练标兵在对敌打击中,连连失手……演练中出现尴尬场面曾一度让参训官兵,特别是担任地方党政领导的预备役军官难以理解――过去的演练可全是“圆满成功”。“事实就是这样,战场上你在打敌人、敌人也在打你,所以暴露问题越真实越能让官兵思想上受到警醒。”该师政治部主任何德顺与吃了“败仗”的官兵谈话时,恰巧被笔者听到。  不发导调文书、不发预先号令、行军不再成梯队、武器装备全部自行携带……以真打实备的形式来检验部队训练中存在多少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促进训练向实战转变。此次野营训练,让该师官兵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趟过了战斗力生成受到制约的那条“河”。  人散,岂曰无神?越是环境艰苦任务艰巨,越需要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    “像张婷婷同志一样的还有很多。”行军路上,师参谋长何祖伦介绍说,此次野营训练,全师70%以上的预备役军官参加,这些人大多数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能否承受高强度的冬季野营训练,师首长机关很担心。果不其然,不少预备役军官来报到时,把脚上的制式胶鞋换成了舒适的旅游鞋。当晚,师领导对此给出严厉批评,并明确提出:一切按照打仗要求来。  规章制度严起来,作风形象实起来,稀稀拉拉的队伍几下就变得硬朗了起来。“行军、急行军、强行军,几十公里山路走下来,硬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鼓足劲坚决不上收容车。”  巧借各种资源开展战斗精神教育,不断激发官兵的血性是此次野营训练的一大亮点。  渝西某地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踏上这片热土,师政治部就及时利用手持数据终端,向各团、直属营发送开展“学习元帅英雄事迹,争当强军先锋人物”活动的通知。部队刚停下来休整,他们又组织官兵参观元帅故居。看一件件实物,听一个个故事,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烽火岁月,官兵们敢于打硬仗、恶仗的血性在这一刻被彻底激发。当晚宿营平整场地,师领导原预想各团9点左右才能完成任务,没想到他们在8点前就搬进了帐篷。事后得知,各级领导、广大党员第一个抡起膀子搬石头、砍杂草是他们提前搬进帐篷的重要因素。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当晚就寝前,坐在帐篷里,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窖。为了热身,笔者穿上大衣在宿营地里小跑起来。刚跑至热水供应处,笔者就发现震憾一幕――几名40多岁的预备役干部,穿着凉拖鞋正在冲冷水。  “不冷吗?”见笔者疑问。其中一个这样答到:“哪来那么娇气。要是真打起仗来,用水都会成为困难。”  是的,打仗要的是虎气,要的是血性,哪儿能有娇气。见那些预备役干部把双脚放在冰浸的冷水里,笔者也觉得不怎么冷了。(方宗超 张博)
【全文阅读】
          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80年后,回顾历史,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关注和继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德山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采访时指出,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遵义会议留下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做主”的自信。虽然中共是在共产国际、联共(布)帮助下诞生的,并在“二大”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其中的一个支部。但是,在中共党内,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做主”自建党以后就成为不少人的坚定主张。遵义会议就是在秉持这种理念的情况下召开的。从此以后,这种理念深入党心、军心,成为制约和克服抗战前期王明右倾错误发展及影响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确定方针、政策。第五次“围剿”为什么会失败?根本上讲,就是决策层从主观主义出发,不顾根据地和红军的实力,也不顾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增长,听命于国际指示和顾问作业,盲目决策所致。遵义会议的重大贡献,就是毛泽东等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客观形势,制定出使革命和红军转危为安的决策。经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人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三是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遵义会议是一次民主的会议,无论自己的主张正确与否,大多数党的领导层成员,都能开诚布公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在这种民主氛围中,会议通过了反映多数人主张的《决议》,改变了此前的方针、策略,革命进程才重新走上正轨。  四是保持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革命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之际,党的决策层尽管意见、主张有差别,但没有人对革命事业心灰意冷,而是抱有坚定的必胜信念。正是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执着,这种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品质,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最终的成就。(张湘忆)
【全文阅读】
  编者按:《党史纵览》曾发表文章《解密“八大”:邓小平为何婉拒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文中记述八大会议期间,邓小平一再推辞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态度诚恳而坚决,摘编如下。  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邓小平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邓小平一向做事谨慎。对于这个总书记,开始酝酿的时候,他一直是婉拒的。  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曾回忆说,八大会议期间,有一次政治局常委开碰头会。他怕刘少奇找他要文件,就坐在会议室门口准备着。常委们里面说话,他都听得清楚,内容是动员邓小平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当时邓小平的声音比较大,一再推辞:“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难以胜任,还是让别人当吧!”邓小平的态度诚恳而坚决。“我们是医生,书记处是护士,你是护士长,还是我们的助手嘛!”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传到门外。接着是周恩来的声音:“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泽东又补充说:“其实,还是你那个秘书长的差事!”其他几位常委也帮着动员邓小平。这时,刘少奇说话了:“主席,我看就这样定了吧!”“好,定了!”毛泽东一锤定音,其他常委也异口同声地说:“定了!”邓小平于是没有再推辞。  在中央决定邓小平做总书记时,他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的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呈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都由书记处做,发文用中央名义。这实际上是赋予书记处重要责任,也是对邓小平的信任。在以后书记处的工作中,对承办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一般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转出去。  书记处成立后第一次开会时,周恩来参加了,邓小平让周恩来主持会议,周恩来一再说他不宜主持中央书记处的会议。由于书记处要管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面很宽,以后又增补了国务院和军队的同志,有李先念和罗瑞卿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