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楼市正式松绑限购 5万套库存 ...
VOL 83
  7月28日,杭州楼市限购政策有条件放宽;7月29日,温州宣布限购政策“松绑”。  昨天上午,宁波房产圈的人们躁动不已,人们关注的问题只有一个:宁波会不会成为省内第三个有条件放开限购的城市?  昨天下午3点半,宁波市住建委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从今天开始,仅对宁波老三区90m2以下的商品住房实行限购,其余均不限购,二手房则全面放开。  “宁波老三区90m2以下的商品房很少,其实这政策意味着宁波持续了三年零十个月的限购政策,已基本谢幕。”一 ...
新房刚住5个月窗户就坏了? 是否质量问题尚无定论
新房刚住5个月窗户就坏了? 是否质量问题尚无定论
  “新房刚住5个月,窗户就坏了,物业说一时半会儿修不了。”29日,市民唐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称,她在高新区容大东海岸买的房子,前几天客厅的窗户坏了,希望物业能尽快修一下,物业说已联系了施工方,维修人员会尽快来修。  唐女士介绍,她是今年2月份搬进新房的,前几天开窗户时,一扇窗户因螺丝松动倾斜了,“我们开窗关窗都很仔细,谁知突然坏了。”记者看到,在唐女士家中客厅窗户左上角的位置,窗框和窗叶连接处的螺丝掉了,窗玻璃就靠左下角的连接处维持着。  唐女士认为,新房窗户这么快就坏了,应该存在质量问题。小区的物业由开发商经营,于是她就去找物业,希望尽快修好窗户。物业工作人员把她的信息登记后,说施工方在别的工地施工,暂时无法过来维修。  29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小区的物业,天睦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已有十几户业主反映家中的窗户出现了问题,他们已联系了施工方,维修人员会尽快来维修。工作人员说,窗户如果在交房前就存在问题,他们会免费维修,如果是后来人为损坏的,不能免费维修。窗户到底属于质量问题还是人为损坏,维修人员会到现场查看后再判定。(记者 于飞)
品牌房企加码商业地产 市场环境促其转型
品牌房企加码商业地产 市场环境促其转型
  今年以来,虽然商业地产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但品牌房企加码商业地产的脚步依然不见减缓。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房企在商业、住宅领域的相互促进,或将促使房地产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品牌房企加码商业地产  近期,品牌房企纷纷加大了商业地产的开发力度。  上周,龙湖地产公布了龙湖天街购物中心的全新品牌形象,并展示其未来几年的商业地产发展蓝图。据悉,龙湖集团将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作商业投资,并计划通过10-15年的发展,令商业地产占到集团核心利润的20%以上。  同时在加大拓展商业版图的还有宣布成立恒大商业集团的恒大地产;而越秀地产也在近期公布,将借助集团强大的金融力量加快商业地产的拓展力度。  然而,并非所有房企都在加码,部分房企已经开始在商业地产上做“减法”。7月25日,南京新百公告称,公司将委托宏图地产对公司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一宗商业用地进行开发和销售,并将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  对此,忆翰智库董事长陈啸天表示,部分小房企的退出,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并非是坏事。因为将商业项目出让给更有资金实力的大型房企,不但满足了大型房企加码商业地产的“胃口”,对项目后续的开发以及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都是利好。  “今年以来,更多的大型房企开始在商业地产上加大布局,并强化持有,这将是今后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表示。  市场环境促转型  对于房企频频加码商业地产的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今年的市场环境不无关系。  金地集团华东区域助理总经理陈
商业地产半年“变脸” 业内:转变思维更关键
商业地产半年“变脸” 业内:转变思维更关键
核心与非核心商圈零售物业新增供应量  在近日举办的万达集团半年工作会议上,王健林提到,上半年万达百货收入111.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44%、上半年目标的108%,同比增长62%。这是万达的百货业务3年来第一次全面完成半年目标。王健林表示:“这也证明,尽管线上购物发展迅速,但线下业务只要调整到位、方法对头,同样可以创造好成绩,‘百货已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随着电商的盛行和供应的井喷,传统零售物业压力剧增,面临着“变或可存,不变则削”的命运。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或是商业地产寻求突破的最大难点。  餐饮在购物中心内的租户占比  未来趋势≥40%  以往15%-20%  升级求“人气”  上周末,笔者在多个购物中心观察到,餐饮、儿童游戏等区域的人气比一般服装门店高出许多。多数餐饮店门口都排起长龙,而服装门店却“门可罗雀”。  “我一般逛街会找个饭店多的商圈,逛完街和朋友吃饭休息,养足精神后还能继续逛。”“我买衣服一般在网络上买,但是一些大牌子的贵的衣服,我就会到店里去买,以防假货。”消费者如是告诉笔者。  近年来,电商大行其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做出改变。据高纬环球近日发布的上海零售物业市场报告显示,今年前五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5%,相较2012、2013年的增长幅度继续下滑。  对此,盛世太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民表示,“电商的冲击,再加上同质化严重,传统商业地产可谓‘伤痕累累’。”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仅今年就有多家购物中心暂停营业,以求升级转型。  近日,上海雅居乐国际广场以全新面目开业。据悉,今年初雅居乐国际广场便做出调整,先后替换掉70%的原有商家品牌,并将商场划分为时尚名品区、梦想体验区、健康生活区、艺术展览区及创意餐饮区。  据透露,经过半年多的调整转型,其招商签约率超过90%。而且,商场的客流量也有了提升。  除此之外,南京路金鹰购物广场也于今年5、6月暂停营业,以求升级;上海商业面积最大的综合体、月星集团首个商业地产项目――环球港,近日也被传出内部租户或将调整的消息。  转型求突破  从土地市场来看,未来三年上海商用物业的供应将出现井喷,届时商业地产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世邦魏理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上海已出让的商用土地总量已超过400万平方米,其中,预计在2016年年底前开业的项目总量超过330万平方米。而未来三年,年均商用物业的供应量将达到112万平方米,这一数字达到了此前年份的3.4倍。  对此,戴德梁行高级助理董事、华东区商业地产服务部主管范红娟认为,当前商业地产面临的激烈竞争主要来自两方面,除电商的步步紧逼之外,供应量过大,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考验上海的商用物业市场。  范红娟介绍,为应对电商冲击,商业地产界近年来热衷于打造体验型产品,例如提高体验馆和餐饮类的比重等。  而为了应对供应井喷之下的同质化问题,商业地产项目奇招频出,力图改变目前“千盘一面”的现状。  例如去年年中开业,被称作商业地产“文艺青年”的淮海中路K11,该项目将商业与艺术融合,在上海商业地产界独树一帜,获得了消费者和业内的一致认可。  转变思维更关键  对于目前商业地产面临的问题,陈立民认为,房企的思维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他说,“国内房企多以住宅起家,思维还停留在快速销售的开发模式,而商业地产与住宅不同,注重的是前期定位和后期的经营。在这方面,房企比较缺乏经验。”  对此,范红娟表示,无论是前期定位还是后期经营,都要求房企有更为“发散”的思维,甚至有些时候要跳出地产的圈子看问题。例如万达的线上“万汇网”,只推出商品的优惠券,消费者购买优惠券后还是必须到万达商场购买商品,这样的方式即达到了线上互动,也吸引了客流,正是房企转变思维迎合当下市场环境的一个较好的示范。  除思维方式外,高力国际中国区商铺服务部董事洪菽慧指出,当前商业地产还面临资金和人才两大问题。“前期定位需要专业的研测人才,而后期的经营更需要优秀的运营人才,而这两方面同时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她表示,“一般商业类项目要到开业3年后才会有盈利,如果资金不到位,一个商业项目恐怕很难坚持到这个时候。”  商圈外扩 “体验式”仍是转型重点  据统计,上海商用物业未来新增供应量合计超过400万平方米,供应量主要集中在新兴商圈。随着城市人口逐步向城市边缘迁徙,外加市中心核心地段土地稀缺,上海的商圈分布逐步向城市外围扩展。  这也导致了非核心商圈的零售物业市场一片繁荣。  据高纬环球近日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上海零售物业市场报告显示,今年非核心商圈的零售总额增长率显著高于核心商圈。仅以今年5月份为例,据上海购物中心协会统计,郊区和浦东新区的营收增长率分别达到20.9%和11.5%,远超中心城区的2.3%。  此外,该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餐饮已经成为购物中心创造营收的主力。以淮海路为例,将于年底开业的阳光新业购物中心内,餐饮占比预计接近总面积的50%;香港广场在舒适堡健身中心租约期满后将迎来大面积租户整改,5000多平方米新增空置面积中餐饮企业也将成为主要租户。  高纬环球亚太区零售商租户代表部董事宁孝言表示:“未来,体验式需求的增长将继续推动餐饮业的扩张,促其成为提高入住率、吸引客流的关键。”□地产评论员 蔡琦雯
购房故事:关于买房的朴素逻辑
购房故事:关于买房的朴素逻辑
  买还是不买?这真是一个问题。楼市的碎片化信息,也在加重着纠结情绪。而市场中出现的任何信息,均有可能被解读成完全不同的模样。  “房价会降吗?”“什么时候会降?”……这恐怕是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购房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降价之说从上半年延续至今,降价确在一些个案发生,也有数据显示优惠促销楼盘增多,但从目前来看,尚未有一家大型房企掀起全国性降价。  这样的状态令人困扰――买还是不买?这真是一个问题。楼市的碎片化信息,也在加重着纠结情绪。而市场中出现的任何信息,均有可能被解读成完全不同的模样。  近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某些城市取消或部分取消限购的消息,对此,有人称绝对是市场利好,房价或将上涨;也有人表示,取消限购的作用简直就是市场压力的明示。  各种说法都有其逻辑支撑,但买房的选择却并未在诸多逻辑中变得轻松。这时,也许朋友的买房经验值得参考。  朋友A君的第一套房子是在上世纪末购得。A君没有高于别人的前瞻性,可以预知房价的上涨,买一套大房子把父母和弟弟接到上海来一起生活,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于是她买了套大房子。对于房子的渴望,又使她答应了别人拿房子抵充生意款的提议,那套房子位于徐汇。后来要结婚,自然又要买房子,那套房子在古北。A君从未有过投资房产的念头,对她而言,买房只是满足需求。  自从家里添了个小宝宝,朋友B君就开始琢磨换一套大点的房子,最好是学区房。B君是行动派,去年新房子买在了杨浦区。当初买的时候,总价不低,不过,“现在已经涨了不少”。而对于B君而言,“孩子的未来和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C君准备结婚,即使上半年降价之声不断,从看房到买房,C君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虽然是老公房,但按照C君的说法,“也充分考虑了上班距离、区域前景等诸多问题,在价格和区位之间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  A君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机会并不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更可能是给有需要的人,迫切的需要在任何时候都是机会。  B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买房有时候并不会一步到位,但我们可以朝着更好的生活努力。  C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刚性的需求,也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而所有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真实的需求不可能因为市场的低迷而消失,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是有阶段性的,在能力可承受范围内,有升级的特质。  有人甚至会因为越来越不满意自家房子的外立面而换房,这是朋友D君的故事。评论员 冯燕
楼盘半夜施工噪音扰民 居民投诉路漫漫
楼盘半夜施工噪音扰民 居民投诉路漫漫
  最近,广州怡新路东段的许多居民经常在睡梦中被汽车高音喇叭惊醒――这里正在建筑一个楼盘,半夜三更仍不停歇。搅拌机除了发出低音轰鸣之外,还常常发出高音喇叭,构成高中低音兼有的交响。  前天晚上,为了制止建筑工地的扰民噪音,也为了测试相关部门反应,我开始了三个多小时的投诉历程。  当晚10点59分,第一电话打给110报警热线。110说这是城管的职责,把电话转给城管。由于理解错误,我没等接通就挂了电话。11点25分,再次拨打110并转接成功。广州城管热线在问明情况之后,说转给白云区城管执法处理。11点31分,我把噪音扰民情况发在新浪微博上,并@广州城管委、广州城管执法、广州白云城管执法三个官方微博。看到没什么动静,11点47分,我直接拨打城管热线12319,并告诉接线员希望受理的城管给个回应。  到了30日0点,见工地上搅拌车仍在低吼高叫,我于0点19分再次打通城管热线电话,询问为何还没有反应,但接线员除了搬运话语之外也无能为力。  无奈之中,我想起汽车乱按喇叭,交警应该有权处理,于是在0点52分及1点再打110,要求交警管束。白云交警很快来电,要我找京溪派出所。京溪派出所的警察很快开警车到工地,警员也来电告诉已到。但警察前脚刚走,工地的高音喇叭接着又响了。整个晚上,梦乡都不时被喇叭刺破。  昨天上午,见广州城管方面仍悄无声息,微博上也没有任何回应,11点23分,我再打城管热线电话。接线员查了处理记录,说7月29日23点16分,京溪街执法队已派员到现场查看,对其进行教育,并责令其按规定时间施工。  可是我当晚11点25分才第一次与城管热线联系上,京溪街执法队如何先知先觉,在此之前就已前往处理,而且毫无结果?我再请接线员转告当时的处理者与我联系,但到昨天晚上,还是没有音讯。  从整个投诉过程中可见,广州城管的某些部门像一个失去知觉的庞然大物,任你怎么触碰都毫无反应。其实他们给个电话,在微博上给个回复不是件难事,但他们就是置之不理。  因为投诉无效,昨天有居民称,工地若持续扰民,就不得不向工地扔石头了。而这一计划如果付诸行动,一场大纠纷甚至伤亡事件就指日可待了。  去年,网友今纶曾因工地半夜施工问题陷入无休止的投诉,他后来给城管送红薯无效,还准备给城管领导送伟哥,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城管的回应才变得及时起来。  由此可以想象,许多人走向上访,采取过激行为,可能就是因为一些部门不作为,没有守好化解民众问题和情绪的第一关口。  我们知道,现在的广州城管人手短缺,与游贩的冲突导致士气低落,往往也管不住财大气粗背景深厚的地产商和建筑商,他们也有苦衷,但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去不去做又是另一回事。面对投诉如果像这样“雷打不动”,又如何改进城管的形象,如何能得到民众的同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