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亚丁湾实
14
  亚丁湾9月15日电 (甘俊 肖永)当地时间14日16时许,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长白山舰护送4艘中外商船,即将抵近
  济南9月15日电 (燕小辉 王国栋)济南军区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成立大会,15日上午在陆军第26集团军某工兵团举行。  维和大队共由268人组成,下辖3支工程保障中队、1支勤务保障中队、1支警卫中队和1个一级医院,以该团为主体组建,主要担负任务区内道路、桥梁、机场和供水、供电设施的修建与维护,销毁武器弹药等任务,将于11月奔赴任务区域。  据大队政委祝传民介绍,这次担负任务的团队,近年来多次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大项任务,并执行过四次维和任务,培养了一大批“勇挑重担、勇往直前、勇于担当、永争第一”的人才队伍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维和勇士,具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大部分干部、近半战士均有一次以上维和经历,政治立场坚定,各项素质突出,为顺利执行任务提供了保证。  据悉,出国前,大队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着力提高施工作业效能。同时针对任务区复杂安全形势设置多项应急课目演练,主要包括战术防卫、精度射击、战场救护等。  维和大队大队长吴建本说,维和就是作战,标准就是实战。维和大队成立后,我们将扎实开展针对性训练,全面提高官兵工程作业能力和应急作战能力,确保高标准完成维和任务。(完)
【全文阅读】
【中国队获俄坦克大赛团体第三名】  俄罗斯举办的世界坦克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中国代表队虽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不错成绩,但是在比赛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却引起了舆论的关注,9月15日,解放军报刊发了署名文章《出征阿拉比诺 》,这篇报道回顾了解放军96A型主战坦克参加俄罗斯坦克大赛的历程,并首次透露了不少第一手的细节,面对异国他乡的不利环境和装备的客观问题,中国军人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凭借着优秀的个人素质后来居上,可以说,能够夺得团体第三名的成绩,已经说明中国代表队的素质是拔尖的,无愧于解放军的荣誉。  但是,报道中透露的一些细节却令人值得思考:  “爱装如生命”,中国军人对装备的珍惜令读者感动,我军是一支来自人民的军队,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中习惯了精打细算的“穷日子”,建国后为了经济建设又做出了巨大牺牲,对于技术装备非常重视,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技术装备的价值实在不菲,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变通摸索出了若干类似“枪代炮”的训练方法,在保证了相当的训练效果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经费。但是,对于装备的极端珍视也造成了一定的副作用,类似解放军报中报道的这样,演习和训练中爱装如生命,习惯于中规中矩的完成训练,对于极端情况的模拟可能就顾不上了,毕竟,一辆坦克可能价值数千万人民币,战士们视如珍宝也是可以理解的,举例来说,中国飞行员在战机出现紧急情况时,第一是远离居民区,第二可能就是尽一切可能保飞机,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到底是飞行员珍贵还是飞机珍贵?  2014年中国军费约合8082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仅次于美国,应该说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军费的相对充足也使得新型装备的入列层出不穷,有了新装备如何保障新的战斗力?要打赢现代化战争,改变陈旧的训练思想恐怕是必要的。  从上面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人面临的压力有多大,竟然让所有的军人都“泪奔”,都说军人流血不流泪,这其中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国人的期望,部队的重托,军人的骄傲……但是,坦克大赛毕竟只是个比赛,虽然过程中磕磕撞撞比较火爆,但是很多地方也脱离实战,且各国的起点也都不一样,并不是个公平的舞台,在这种可能更偏向于娱乐性质的比赛中,我们的军人竟然屡屡“泪奔”,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给他们的压力过大了?  无论如何,本次坦克大赛已成过去,相信解放军也会对本次大赛做出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经验,如果下一次比赛解放军继续参加,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有着更好的表现,就像上士代田财说的那样,“如果明年还能来参赛,我要让他们连我车屁股扬起的灰尘都看不到!” (刘昆)
【全文阅读】
资料图:美军X51A飞行器  据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9月12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9月11日宣布,为了应对美国在几十分钟内使用常规武器对全球任何地点实施“全球快速打击”的计划,俄罗斯可能建设自己的全球闪电打击系统。副防长鲍里索夫强调,俄将首先研制对抗这些新武器的系统,因为俄军基本学说是防御性的。  美国全球快速打击战略要求必须拥有两个组成部分:常规装药的洲际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如果说到洲际弹道导弹,那么没有任何新意,只是普通的洲际导弹改配高度精确的非核装药的战斗部,优先方向是为海基“三叉戟”导弹改装常规战斗部。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具备高超音速飞行速度的战略巡航导弹,目前正在试验一系列原型产品,特别是X-51。如果说还有第三个组成部分的话,那就是动能武器,但是这种武器暂时还停留在科学幻想和星球大战阶段。简单地说,这种弹药的作用原理可以描述为,从轨道上高度精确地发射5-10米长的重型难熔钨杆。根据军方的计算结果,长约6米,厚30厘米的弹杆,以大约3500米/秒的速度发射,在打击点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引爆了12吨TNT的爆炸物。  美国计划使用全球快速打击首先针对机动式和固定式弹道导弹发射装置、指挥所和其他核设施。预计遭受闪电打击的还有阻碍美军航空兵支援地面行动的战役战术导弹和防空导弹系统发射装置。另外,还会打击恐怖组织基础设施。  俄罗斯没有列到这个名单上,但是专家们确信,这种打击也会针对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军事专家穆拉霍夫斯基认为,总体而言,美国的全球快速打击计划还有许多问题。  俄专家指出,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它们受到《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的限制。根据这项条约的规定,它们被列为核弹头运载工具,自身也是核弹。如果这种兵器改换常规装药,同样会被列入《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但是美国完全可能只为15-20枚导弹配备非核弹头。落实这项战略的其他手段暂时还不具备,毕竟高超音速飞行器是未来7到10年的前景项目。不过,一旦大量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由于无法确定它们配备什么样的战斗部,因此遭到俄罗斯或中国核反击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应对高超音速导弹方面的难度在于,现在俄罗斯防空导弹系统,特别是最新型的S-400,只能拦截飞行速度在4500米/秒以下的目标。对于速度在 7800米/秒(美国高超音速导弹设计性能)以下的目标,暂时只有A-135战略反导系统和A-235前景反导系统,以及S-500防空导弹系统才能拦截。  穆拉霍夫斯基指出,俄罗斯只有两条道路可走:研制高超音速导弹(现在正在加紧进行)、为俄军现有洲际弹道导弹改配常规装药。但是这样做是否有实际意义,暂时还不清楚。(编译:林海)
【全文阅读】
  “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三国演义》中张飞的一声怒吼,惊得夏侯杰坠马而亡。正在湖南卫视黄金档热播的战争史诗力作《我的特一营》,也出现了不少“张飞式”的怒吼。该剧以“台儿庄大捷”为背景,讲述56军警卫队特一营官兵抗命不退、慷慨赴死的烽火战记。剧中,特一营营长周天翼平日亲切诚挚,但只要提起“上阵打鬼子”,立即化身六亲不认的“周疯子”。怒吼下属、怒吼同僚、怒吼长官……不过,“咆哮”过后,观众还是纷纷为“周疯子”竖起大拇指,并称赞该剧为“新青年启示录”。    由嵇道青担任制作总监,侯明杰执导,安生编剧,徐佳、杨舒、张进、吴京安、李明启、马仑、杨山、王霏、侯杰、敖洋、信鹏、薛景瑞、王韬、谢仙、张澎澎、洪卫、孙岚、林浩、王春宇等联袂主演的抗战力作《我的特一营》自9月3日开播后,一直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播出未半,“特种兵硬汉”徐佳塑造的“特一营”营长周天翼,便收到“抗日新男神”的封号,人气高涨。观众的认可,得益于演员们的俊俏外形与精彩演绎,更受益于悬念迭起、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但,只有这些原因吗?  某网友的留言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凭‘周疯子’那几声吼,这戏真得追!”剧中,作为一营之长的周天翼,在日军全面进攻黄河天险的危机形势中,违抗军令,绝不避战,并向所有阻碍者大声“咆哮”。不论是克扣物资的军需处长,还是患难与共的军中弟兄,只要阻止“特一营”抗日,周天翼便会立刻放下慈眉善目,变成“周疯子”,高声怒喝,甚至大打出手,场面大乱。对此,周天翼戏里总用一句话回应――“我要上阵打小鬼子!”    剧中,周天翼的一声咆哮,吼醒了许多身边的军人。从军长廖光义到远道来援的桂军官兵,周天翼不问官阶,不顾场合,甚至身陷囹圄,都要用全部的力量表达对不抵抗策略的愤怒,感染着每一名官兵。也正是在“周疯子”的咆哮下,特一营屡创奇功,于徐州前线连挫日军锐气,为整体的反击赢得了有利条件。当然,周天翼的怒吼也有着柔情义骨的一面。比如在滕县战斗最危险的时刻,王铭章将军带领全军固守不退,准备以身殉国之时,受命撤离的周天翼一边痛哭,一边虎吼,男儿情义,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对于周天翼的“咆哮”,扮演者徐佳表示,戏里的“吼”,其实并非指向某个人物,更大程度是“吼向整个民族”。为了演出这种效果,他甚至“演前酝酿半小时以上,完全进入到周的角色中”。该剧播出后,演员的付出收到了回报,首播当日即超过7000万观众,周天翼的人物形象更是得到肯定。网友“榴莲香”留言:“周天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一开始就是以‘叛军’、‘逃兵’的角度出现,但是,如果全中国的青年都能像周天翼一样的怒吼着‘逃’向前线,胜利一定不会远。为这部‘新青年启示录’点‘赞’!”(JH)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