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军分区围绕强军目标发展 特战
45
照片:金华军分区组织民兵特战分队进行应急机动演练。唐万里摄  民兵应急出动的速度有多快?机动能力有多强?指挥控制有些什么手段?8月20日,浙江省金华市因连降暴雨发生洪灾,7支民兵特战分队分头参加抗洪抢险,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应急出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分队机动用上了水陆两栖车,遇到道毁路断的情况战车涉水而过;指挥联络用上了卫星通信,不仅“动中通”,还可“动中视”,让军地联合指挥所实时掌握各个险情点位的实际情况,助力民兵出色完成抗洪抢险任务。  国防后备力量面临转型发展,可是,往哪儿转?金华军分区党委在应急实践和应战建设中体会到:后备军方阵需要加强特战分队建设,后备力量建设需要军事创新。“这是新使命新任务倒逼出来的思路!”该军分区司令员程友敏说,以前,组织民兵抢险救灾,主要靠人多力量大;现在,“人海战术”明显落伍。抢险救灾对科技装备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传统手段和办法用不上了。比如说,城市受灾,大范围停电,手机没信号,电台太笨重,通信指挥怎么办?农村受灾,公路不通,通信中断,如何了解现场情况,如何快速投放兵力?抢险救灾如此,参战支前不也是要面临这些问题吗?基于这一认识,该军分区积极探索后备力量的军事创新,大胆组建民兵空中侦察分队、水上特种救援分队、全地形车突击分队、反恐排爆分队等7支特战分队,纳编千余名曾在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陆军特种兵等军兵种部队服役的退役军人入队,努力打造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后备力量。与此同时,该军分区与军事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根据民兵执行特战任务的需要研制水陆两栖越野车、无人侦察机、迫击炮灭火弹、冲锋舟转运车、气动抛投救生器、气压打桩机等多种特种装备,为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据该军分区政委杨德山介绍,着眼提高民兵特战分队的实战能力,他们多次组织民兵到军兵种部队进行特训,学习特种装备的操作技能,训练特战分队的战术技术。在此基础上,该市军地将民兵特战分队列为应急力量的突击队,让他们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打头阵、当先锋,锤炼民兵完成特战任务的能力。  前不久,该军分区以反恐除暴为背景组织7支民兵特战分队进行实兵实装演练。笔者在现场看到,他们所使用的信息化装备让人耳目一新:空中侦察分队编有无人机、航模和六旋翼飞行器,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山林、河流等复杂地域的事发现场进行近距离航拍侦察,并通过3G技术给指挥所传回高清图像,确保指挥部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情报。战斗打响后,指挥所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手段进行跟踪,对遂行任务的民兵特战分队实施全程动态指挥,做到前方后方沟通零距离,并实现“动中视”。追击“恐怖分子”的水陆两栖车,能在河流水面和32度的丘陵高坡行走自如,适合在各类复杂地形上应急应战。浙江省军区政委王新海看完演练后,兴致勃勃地来到民兵特战分队,了解民兵特种装备性能,与特战队员交流特种作战演练体会。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全省各地都有你们这样一支民兵特战分队就好了!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多一分保障。后备力量转型、民兵建设创新,你们想在前、走在前,值得推广!”    ■浙江省金华市市长、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暨军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当前,全军将士正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投身强军实践,紧紧盯着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积极探索军事创新。民兵预备役部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不能在军事创新中掉队,而要以脱胎换骨的劲头紧紧跟上新军事变革的步伐。  面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一些人产生了“民兵无用论”错误认识,这实际上就是掉队思想,我们要赶紧警醒和觉悟。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已经消失了前后方界线,民兵预备役部队就处在战场前沿,未来战争绝对少不了我们的国防后备军。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创造了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这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传承好人民战争这个法宝,积极探索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后备力量军事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投身军事创新实践。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担子越来越重,应急应战对后备力量提出的实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未来战争中不辱使命、出色完成参战支前任务,当下必须大胆创新,大胆改革民兵预备役编组模式、训练模式、装备保障模式,大力推动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同时,要大力开展“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大力培育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着力引导民兵预备役人员献身强军实践、投身军事创新、提升实战能力,确保国防后备军关键时刻能够圆满完成应急应战任务。(柳亚东、吴炯杰)                        
中国04式新型步战车(资料图)09式步战车(资料图)  据东南卫视报道,在“和平使命-2014”演习场上,99大改主战坦克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角,吸引了最多目光。不过,在随后出现的一段视频中,另外两种新型国产装甲车辆的出现,也引起了不少媒体关注。  据报道,和99大改主战坦克一起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的是国产04改和09式步战车,他们都是中国最新研制的第三代装甲战车,作战性能基本相当。据媒体透露,这两种步兵战车是为完全不同作战环境所设计的。04改步战车采用传统履带式行走结构,行进速度较慢却具备极强的越野能力,适合在草原、山地和沙漠地带行驶。而08式步战车则采用更适合在城市地面高速行进的8X8全驱动橡胶车轮,主要装备解放军新型装甲旅和快速反应部队。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两种步战车同时露面说明解放军装甲部队已经有了更新的作战构想。与此同时,在公开的电视画面上,人们看到无数辆99大改坦克、04改和09式步战车协同进攻,其规模之大仿佛一股钢铁洪流。但是对此,有分析人士评论称,这样的钢铁洪流其实已经落伍,可能永远只会出现在演习场上。
【全文阅读】
  南苏丹瓦乌9月17日电(郝国华、张中磊、李彬)“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想不到中国工兵工作这么专业、这么认真!”尼泊尔保护营军事联络官冉卫激动地说道。当地时间9月17日,应尼泊尔保护营的请求,中国第12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驻伦拜克施工分队出动人员和挖掘机帮助其修建防卫工事。  尼泊尔保护营是伦拜克维和部队的警戒分队,担负着整个UN城的安全防卫任务。在UN城的最北部是难民营所在区域,也是整个UN城防御最薄弱的地方。针对近期伦拜克发生的暴乱冲突,为加强安全防范,提升UN城防卫工事建设,联南苏团要求尼泊尔保护营在西北角新设防御楼,并对周围防护墙进行修缮,由于没有工程机械装备,尼泊尔保护营向中国工兵请求帮助。  上午8时30分,大队政委朱思斌带领人员和挖掘机前往UN城的西北角展开作业。为尽快完成任务,官兵克服40多℃的高温天气,挖掘机负责填实并压平防御楼的地基与四个立柱,施工官兵与尼泊尔官兵一道进行铁丝网的布置及防卫墙的整修,经过3个多小时的作业,填压土石约30立方,整修左右防护墙近200米,哨楼的地基与支撑柱顺利建成。看到中国工兵在施工中挥汗劳动,尼泊尔官兵深受感动,冲着施工的中国工兵连翘大拇指,一个劲称赞中国工兵是他们的好朋友。一直呆在施工现场的尼泊尔军事联络官冉卫对中国工兵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肯定中国工兵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据了解,自6月底中国第12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驻伦拜克施工分队进驻任务区以来,该分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完成伊罗尔县UN城防御设施升级、为伊罗尔县交易中心修建排水渠、抢通伦拜克至乌鲁公路等工程援助任务,以热情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赢得了联南苏团、维和友军及当地政府民众的赞誉和尊重。
【全文阅读】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立交桥北侧,距离事变发生地不足1公里。建馆至今,这里已累计接待参观群众2000万人次。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  博物馆门前,灰褐色的残历碑悄然伫立,1931年9月18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和累累弹痕、森森白骨一起刻进了巨石里,也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九一八”事变83周年前夕,记者再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入馆内,洁白的汉白玉浮雕、黑色的大理石地面和火红的灯光象征着白山黑水和不灭的抗争之火。序厅内幽暗的灯光仿佛把人牵引回那段峥嵘岁月:残破的北大营,被占领的沈阳、抚顺、锦州,流亡的东北人民,沿街乞讨的妇女儿童……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国破家亡的凄楚场景。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说。  从事变的历史背景到东北沦陷,从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到林海雪原间东北军民的抗战再到东北光复、日本投降,9180平方米的展馆内,7个展厅8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展品以及多组大小型场景、雕塑等共同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至抗战胜利的历史过程。灯光由晦暗到明朗,则暗示了14年间东北人民的境遇。  “心情既沉重又振奋,沉重的是东北人民遭受了14年的苦难折磨,振奋的是最终我们夺取了抗战的胜利。无论如何,这段历史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鞍山师范大学一名在校学生参观完展览后对记者说。  走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警世钟”上镌刻的“勿忘国耻”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从2000年开始,沈阳每年9月18日这天都会举行撞钟仪式,社会各界人士撞钟14下,寓意东北沦陷和中国抗战14年。”井晓光说,除了撞钟,每到这一天,沈阳市都会鸣响警报。“仪式庄严肃穆,钟声和警报声警示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记者孙仁斌)
【全文阅读】
  湛江9月17日电 (张大宾 余文强)9月17日上午,南海舰队紧急出动800余名官兵、50多台车辆,兵分多路对湛江市主要道路、公园等地的倒伏、折断树木进行清运,对道路积水、倒塌路灯、危险工地等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协助湛江市恢复台风“海鸥”过后的各项秩序工作。  9月16日中午,第15号台风“海鸥”在湛江市徐闻地区登陆,湛江市区受灾严重,大量树木及户外设施受损,街道一片狼藉,市区交通严重受损,给百姓出行带来巨大影响。南海舰队主要首长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救灾工作,要求各单位紧密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灾后秩序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保障好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官兵们争先恐后、干劲十足,短短一个上午时间便清疏通受堵管路20余处,修复受损管道10余处,清运垃圾300多车次,疏通受堵街道40多条。在湛江市金沙湾附近,某陆战旅官兵分工合作,锯断树干、装载树枝、清扫落叶,一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出现在眼前;在文明东路附近,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某清障小分队提前完成任务,与附近居委会清障队伍胜利会师,短暂交流后又奔赴新的“战场”。街道上,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运输车、一个个意气风发的迷彩蓝成了湛江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截至记者发稿,官兵们仍然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清理倒塌房屋和路障等应急抢险工作,确保在最短时间使市区道路畅通、道路排水畅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