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精品游戏推荐
第 34期
广东、北京持续领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7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29日发布的《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处于总体放缓态势,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十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湖南、四川、安徽。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主任胡惠林分析称,与往年相比,东部地区依然占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主导地位,但各省、区、市文化产业竞争增强效应显现,四川、安徽成为西、中部地区进入文化产业发展“新十强”代表。持续稳定的发展政策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市场、社会资本的多元进入,是其保证稳定进步的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广东以83.72的指数,取代北京成为头名,尽管在重点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主体、文化市场体系三方面落后北京,但在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均优于同处第一梯队的北京。  报告首次对中国在境内外(内地、香港、美国)的上市文化企业进行了文化资本市场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数量、所有制结构等进行比较,报告指出,三地文化资本市场呈现出内地国有主导、香港民营主导和美国民营独占的局面。  对其绩效进一步分析表明,内地上市文化企业的经销效率相对最低,美国市场上市的企业利润率(含净利润率)最高,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资产收益率最高。而三地文化资本形成了内地影视娱乐主导、香港传媒广告主导及美国文化科技主导的文化行业格局。  报告建议中国推进境内文化资本市场治理,优化境内文化资本市场投资环境,促进内地文化资本市场的更加开放、多元和效率提升,破解中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难题。  此外,报告还首次测评中国2006至2012年的文化法制指数,由于中国文化法治建设正逐步开展,多项文化基本法律被提上制定议程,文化司法状况总体较为稳定,但文化行政信息公开亟待加强,公民文化创造力、文化市场开放程度及文化自治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完)

全文阅读
 
大学生看话剧《雷雨》笑场 杨立新发飙:不演也罢
  杨立新微博列出“笑点” 这些剧情很好笑吗?  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  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  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  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还原现场  一向儒雅和蔼的杨立新发火了……7月23日晚,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雷雨》在北京上演,在剧中扮演周朴园的杨立新次日连发5条微博,直斥“昨晚《雷雨》成了爆笑场”,因为演出是公益场,有很多学生以低价票进场看戏,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演员们的表演竟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  《雷雨》的“笑场”事件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化圈人士和普通观众纷纷加入了讨论,对于杨立新的愤怒,论者意见不一。    1934年7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被发表在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作品诞生初始,茅盾先生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的美誉。此后的80年间,这部作品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无数次搬上舞台。1954年,北京人艺首次公演《雷雨》,1989年,《雷雨》复排,2004年,人艺第三版《雷雨》问世,由上一版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顾威接棒导演,龚丽君、杨立新、王斑、夏立言、白荟等演员挑大梁并演出至今。  已经在人艺第三版《雷雨》中演了10年周朴园的杨立新之所以愤怒,原因是7月23日晚的《雷雨》公益场。杨立新在微博中称,“23日晚《雷雨》成了爆笑场。”据他介绍,当晚的演出恰逢人艺常规的“公益场”。所谓“公益场”就是以40元或80元票价,凭学生证购票的大中学生的学生场。“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非常的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  杨立新还详细列出了其中的几处“笑点”:“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乃至于周朴园向周萍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彻底揭开了兄妹乱伦的残酷事实的时候,台下仍然是笑声阵阵。”在杨立新看来,这样一部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像23日晚那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在微博中,他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这5条微博立刻引发强烈反响,引发两种观点交锋,各有各的道理,愈演愈烈。一方认为,观众之所以笑,应该从演员和剧本来找原因,也许是舞台僵化的表演,和时代有了“代沟”;另一方则支持杨立新的观点,对青年人的文化缺失表示遗憾。  在此事件后,杨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自己没想到几条微博引起如此大关注,当晚的反响也是自己演出《雷雨》以来没有遇到过的。有自称看过当晚话剧的观众在网上主动现身,还原现场的情况。一位观众向成都商报记者展示了当晚演出的票,他说是在网上买的,票价380元,而当晚并非杨立新所说哄堂大笑贯穿全场,而是对扮演周萍的演员某些表演忍不住笑,在他看来这名演员表演太做作。  观众Smiley_Li也在微博留言称,并非整场爆笑,而是偶尔有哄笑,在他看来,观众的哄笑真的是由于表演之滑稽。舞台和剧本有界,严肃和滑稽全看功底,“不知道杨老师维护的是《雷雨》,还是周朴园般臭烘烘的自尊。”网友“jldirac”说,“的确有笑的地方,但是如果说是‘整场’的大笑我不承认。我认为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过去的剧本或者说台词,放在今天有些额外的意思。有的句式和词的用法,通过舞台的夸张,显得很不自然。但是不能认为学生们不严肃,不知好歹。”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此版《雷雨》的导演是73岁的顾威,曾演过《雷雨》中周朴园一角。顾威称,“每次演出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忠实原著、忠实经典。经典不能随心所欲。曹禺先生是用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语言,而如今的演员用今天的语言习惯来说会有点别扭,那你是靠自己还是靠原著,当然是原著。”在他看来,自己导演的《雷雨》就是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表演,“我觉得它在当下有一定的坚守意义。观众可以通过这个《雷雨》看到某种标准,看到最接近曹禺原著的精神状态。”  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也表示,人艺强调的是完全忠于曹禺的原著精神,《雷雨》在当时如同平地一声响雷,其对人性开掘的力度,可谓开风气之先,直至今日仍具有经典的传世意义。崔宁说,任何一个时代大概都在批判保守,但是戏剧本身,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推翻。北京人艺的《雷雨》是一个久演不衰的版本,是从过去一直这么演过来的。在崔宁看来,《雷雨》最能代表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这个一直传延下来的版本也最能表达曹禺的原意。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北京人艺的官方网站上,转载了这一事件中各种观点和争论。  记者 邱峻峰 实习生 刘婧如 综合  《雷雨》遭遇观众笑场,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事件。观者分站两垒,一方认为是北京人艺60年不变的僵化表演使然,另一方则对青年人的文化缺失表示遗憾。        在人艺这版《雷雨》之前,我曾看过其他两个版本,一个改编成了惊悚暴力武打版,一个成了没头没尾不知所云的串串烧。对于从记事起就看过《雷雨》的人,这两个严重走样的版本令人难以接受。人艺推出公益场的演出,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走近话剧,推广普及这门被许多人称为小众的艺术,但从这次事件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人因此抨击北京人艺一成不变的表演方式,认为就该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大胆创新,之前提到的那两个版本的《雷雨》倒是做了创新,可这种创新只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不好,甚至是糟糕的,不能说我们现在到了《变形金刚》《阿凡达》的时代,就也一定要有炫酷版的《雷雨》才算同步。  在这次事件中最受诟病的周萍饰演者王斑的表演,恰恰是我觉得最精彩的。在我几十年间看过的多个《雷雨》版本中,周萍一直是一个形象比较正的懦弱大少爷,性格单一。在这版《雷雨》中,王斑恰恰演出了他的猥琐―――在父亲面前的恐惧,在继母面前的逃避,在四风那里想要像个男人一样的爱,在鲁大海面前的胆怯。这些丰富的人物内心层次都被王斑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出来,真正演活了“又尸又不老实”的周萍的种种神韵,也就是说,其实《雷雨》并非众口一词中的几十年一成不变,演员们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接近和完善人物。  杨立新在微博中明确表示,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艺术究竟应不应该有门槛?我认为太应该有了。在日内瓦有家只有200个座位的单厅影院,只放艺术电影,门口售票处是一位女士一位先生,均身着礼服,像参加Party一样正式,来的观众也都仪容考究,在欧洲,像这样的艺术电影院还有许多,有些甚至只放映默片,不管世界怎样进步变化,这些有年代的艺术作品仍被珍藏、保留、传承,放给那些想了解经典的人看。2012年法国电影《艺术家》用黑白默片的形式向经典致敬,在众多用现代手段包装的极炫酷的电影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金球奖,证明过时的并非都是不好的,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是永恒的。如果说《雷雨》老套了、陈旧了、死板了,那450年前莎士比亚的那些悲剧又怎么讲呢?说到底,还是观众艺术修养的缺失,艺术家就该有这样不妥协的傲骨,就该懂得拒绝,任何艺术的存在都只是相对于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艺术的大门就该对懂得艺术、愿意尊重艺术的人敞开,而非是客都迎。  艺术的普及和艺术公德心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北京人艺正是身体力行放下身段的推广者,而这样真正做实事儿的剧院却在这起公共文化事件中遭到如此诟病,这才是真正让人心寒的事。董芳 据《京华时报》      观众不是看上世纪30年代曹禺讲的故事,而是看北京人艺怎么去讲曹禺的故事―――《文汇报》  其实,《雷雨》笑场并不是头一回。1989年,人艺复排《雷雨》,扮演周冲的演员一句“爸爸,这是不公平的!”引发观众一片笑声。有观众说,周冲是单纯不是傻,但演员却把他演得傻愣愣的。所以说,观众是诚实的,他们笑,不一定代表对戏、对演员的不尊重。  戏剧评论家刘

全文阅读
 
夏可可曾在文学圈被视为异类 写作收入低转型画家
夏可可的油画作品。夏可可。夏可可的油画作品。  迫于生计从作家转变为画家,独特的表现艺术又让她沉迷其中  夏可可,出生于湖南湘潭,1992年大学毕业后孤身南下海南,辗转珠海、深圳、东莞等地,在杂志社、文化机构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  她自1993年来到东莞,先后出版了小说集《谁知我心》、《南漂女》,诗集《梅雨笺》,长篇小说《飘来飘去》、《一个人的爱情》及《我的情人虎子》等7部作品。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建文     夏可可是一名知名的作家,在东莞居住了21年。因其个性鲜明、特立独行、文风犀利,成为东莞文坛的“另类”代表。夏可可曾以张扬的“灵魂写作”出名,其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商养文的做法一度引起争议。  近两年,夏可可在文学创作高峰期时,却执意地“卸下”文学而转型绘画,不到一年即举办画展。日前,夏可可创作的油画作品超过200幅,计划开展新一轮的展览。  绘画对于夏可可而言,是转型谋生,更是情感抒发。  她的作品已具有较高的水准,技法、色彩、构图都很不错的。画家是需要悟性的,夏可可具有很高的艺术领悟能力,当她由作家转型到画家,做到了无缝对接,文学的视野与思维将其绘画带到更高的层次。――资深画家罗先生如此评价夏可可的画作  虽然做生意这么多年了,但是我并没有染上商人的气质,一直都是以真面目示人。我不是标准的商人,我更多的是个文人,所以创作与经商的矛盾在我身上并不存在。――夏可可说      外界对夏可可的认识,源自于她的文学创作。夏可可不止在东莞,在全国也是相当有名的。她当年是东莞最早的中国作协会员之一,作品颇丰,出版了十多本书籍,并且有很多在文学界看来近似“颠覆”的观点,她在文学圈子里甚至被视作“异类”。夏可可主张“用灵魂写作”,拒绝文字里虚假的声音,不怕自己的灵魂被暴露,真实地反映了原生态。  2013年初,夏可可一反作家的身份,高调地举办个人画展。当时她学习绘画才只有一年,短时间里拿出这么多作品办展览,在业界引起了不少的震动。夏可可的绘画水平还是出乎众人意料,被多数人所认可。  夏可可所展出的76幅油画,多为特写,给人震撼心灵的冲击效果。记者看到,《梦境》系列以抽象的线条、纷呈的色彩表达了一个奇异的梦境世界。夏可可说:“我的梦境并不抽象,我的梦境是彩色的,给人以希望。除了个别作品可能比较悲观,其他作品都是明快和积极的。我希望通过有冲击力的角度,深刻地传达真善美。”  首展之后,夏可可继而在湖南湘潭白石纪念馆办展。夏可可透露,将推出一批新油画作品办展。  为何在创作高峰期陡然转型学绘画?夏可可说:“我喜欢绘画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真实的笔墨,刻画人性本质,而且借力视觉冲击力,将情感表达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  她同时坦露心声,写作很累,经常为了一个主题、一个结构或一个情景,耗费很多的精力。作品凝聚了很多心血,却没有带来多少的收益,也没改善生活的质量。即使一段时期成为了畅销书,更多的收益不属于自己的。我希望以另一种谋生手段,让自己过得更好。  东莞文化学者林凯(化名)专程参观了夏可可的作品展。林凯说:“近两年,夏可可很执着,在基本功的学习上下了苦功,去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向教授学习,真真正正地学。夏可可对绘画充满信心,进步是很大的,不过绘画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尤其是技术层面要过硬,夏可可应该慢慢来,将基本功学扎实些。”  林凯认为,夏可可有文学功底,对艺术的规律掌握得比较好,在绘画上有一定的优势,毕竟艺术是相通的。转型是作者的自由,绘画也有很多的挑战,成功率很低,赚钱也比较难。正如作家写文章很好,未必可以卖得很好。    夏可可出生于湖南湘潭,1992年大学毕业后孤身南下海南,辗转珠海、深圳、东莞等地,在杂志社、文化机构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虽然她每天不停地写作,但是常常过着透支稿费才能够维持生活的日子。  曲折的生活经历给予了夏可可丰富的人生阅历,也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生活的忐忑相比,夏可可在写作道路上还是比较顺畅的。她自1993年来到东莞,先后出版了小说集《谁知我心》、《南漂女》,诗集《梅雨笺》,长篇小说《飘来飘去》、《一个人的爱情》及《我的情人虎子》等7部作品,其中,《飘来飘去》、《一个人的爱情》等作品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部分作品多次出版发售。  夏可可本应享受作品带来的丰厚收益,但事实上,囊中羞涩的收入还是让她感到无奈。夏可可透露:“即使你出版10本书,假使每本书每次出版1万册,每本书的版税也不过1万多元,10本书的版税也才十几万而已。”  东莞市作家协会有关人士透露,现在体制改变了,再没有很多全职作家,就算现在有签约作家,这也是短期的,大多数作家还是有其他的工作,仅有极少数作家是依靠写作来获取生活来源的。作家的地位如何,是由作品的质量及影响力等决定的,而作家的生活条件并非纯粹依靠写作来决定的,更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工作决定的。现在自费出版书籍,一般要花3万元以上,书籍多是送人,假如想出版社找上门合作,得花上很多心思写出好作品来,但也未必赚到钱,这要看市场反响了。  作家徐枫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平时写些散文、短篇小说、评论等投稿到报刊,经常获得一些稿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纯属是不定时的业余收入。徐枫将更多的期望寄予在出版书籍上,历经多年的默默耕耘,自我感觉不错的作品出炉了,可惜一番辗转没找到合作出版社。徐枫深知市场的规律,没有掏钱出版去冒风险,作品出版便搁置了。徐枫的案例正是很多作家同样遇到的困惑,写作不容易产生收益,反而将写作的能力发挥在别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迫于写作收益的困窘,夏可可开始创业,办了一间广告公司。当时,这一以商养文的做法,曾一度引来争议。然而,夏可可并没有掩饰商人的身份,也没有刻意展现写作的清高,而是大大方方地创作兼顾经商。“虽然做生意这么多年了,但是我并没有染上商人的气质,一直都是以真面目示人。我不是标准的商人,我更多的是个文人,所以创作与经商的矛盾在我身上并不存在。”夏可可说。  夏可可经商并非一帆风顺,只是维持着日常的生活开支。看到繁荣的书画市场,夏可可深刻地感受到,写作创造不了殷实的物质生活,因此寄希望在绘画上。她说:“搞绘画艺术,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用周旋于人这个复杂的群体。如果画得很不错,有人喜欢你的画,那一张画,也许就是你出版10本书所带来的收益。”  在油画展上,夏可可作品的价格由3万元至20万元不等。有市民在赞赏作品之余,也在掂量着标价是否偏高。在油画市场上,一些入行不久的画家多以低价试水,而夏可可却是颇为“另类”的作者。她虽然从事油画创作时间较短,然而作品价格却比较高,可以看出,她对自己作品的市场认可度还是充满信心的。      夏可可的转型,选择同样是与文化紧密关联的绘画。拥有写作一样的灵感,加上超越写作的激情,在不到一年时间,夏可可创作了76幅登大雅之堂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实力。  夏可可对绘画的痴迷和创作水平让身边朋友颇为惊讶。其实,夏可可自小便展露出过人的学习天分:唐诗宋词、新诗、绘画、毛笔字样样都学,曾以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由小学三年级跳级到初一。从初中时期,夏可可开始学习绘画,加入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这为她奠定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几年前,在北京学习的夏可可看到了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画作,一下子被其画风震慑住了,激发了潜藏已久的绘画愿望。夏可可说:“绘画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几乎没有时隔多年的生疏与阻滞,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奔放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扎进了对油画的疯狂迷恋之中,一提起画笔就放下一切,经常画到深夜甚至通宵。”  在外界看来,夏可可的油画作品与其写作是融会贯通的,甚至沿用“用灵魂写作”的思维,不重在形式与手法,而是力求真实地刻画与表达。资深画家罗先生告诉记者,单从作品本身,作品已具有较高的水准,技法、色彩、构图都很不错的。画家是需要悟性的,夏可可作为出众的作家,具有很高的艺术领悟能力,当她由作家转型到画家,做到了无缝对接,将文学的视野与思维,将绘画带到更高的层次。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概论》主编夏昭炎也对夏可可的画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夏可可的画作与她的文学作品一样,表现的都是她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梦境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现在,夏可可去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陈子君教授是指导老师。陈子君这样评价夏可可:“她跟别人很不同,自信,思维活跃,不会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其从事文学创作的优势条件,将带来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子君认为,夏可可将绘画当作谋生手段,可以理解她的出发点。不过,从绘画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看,其实她并没有太大的目的性,也许是她真正去做一件事情时,放下了她最初的想法,卸下了思想包袱。依靠绘画来谋生的人为数不少,主要是迎合大众的口味,我觉得这种方式没什么意思,假如你在追求一种艺术,同时为你带来不错的收益,这样会更有意义的。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王文明教授认为,夏可可的画很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鲜亮。作为个人的情感上追求都很好,但是要作为谋生手段就不好说,因为艺术需要纯粹精神意境,不能说绘画用作谋生就要比其它行当容易些,当然夏可可是一个知名作家具备丰富的素养和生活的历练,都可以用在绘画上,但是绘画作为一个行当,仍然有它自身的规则,也需要个人长年的历练积累而成。

全文阅读
 
30日宝瓶座流星雨达峰值 每小时约可目睹16颗流星
  笔者28日从广东天文学会获悉,今年宝瓶座流星雨出现在7月12日至8月23日,其中极大期出现在7月30日。其辐射点在赤经340度,赤纬负16度。极大时,每小时大约可目睹到16颗流星。  专家介绍,今年可观察两天(7月29日、30日),最佳观测时间是22时至次日天亮前。我国各地都可投入观测,但南方(低纬度地区)比北方(高纬度地区)观测条件好。(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李建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