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
        10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并且创下自2012年5月以来17个月最高。其中,新订单、生产和采购量等主要分项指数,继续保持小幅回升,显示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平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PMI连续3个月回升但力度比较温和,反映中国经济稳定温和增长的特征明显。   自7月份以来,PMI指数持续回升,三季度平均为50.8%,较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显示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逐渐显示成效,积极因素正在蓄积,整体发展态势趋好。   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出口明显回升。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9月份达到52.8%,为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三季度平均为51.9%,较二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显示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后期随着改革推进,将有利于潜在需求释放。   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8、9两月均保持在50%以上,三季度平均为50%,较二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显示外部需求好转。   产需增长较为均衡,市场供需状况改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差距明显缩小。三季度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2.6%和51.9%,差距只有0.7个百分点,较二季度的1.3个百分点明显缩小。其中,8、9两月差距缩小到0.2个百分点以内。两指数走势对比,说明在市场需求回升形势下,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扩张节奏有所控制,整体来看产需增长态势趋向均衡。   企业预期向好,补库意愿有所增强。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平均为58.1%,较二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三季度平均值高于二季度2.1个百分点。由于预期转好,企业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两指数三季度平均值分别为51.5%和48%,较二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企业补库意愿有所增强。   蔡进介绍,PMI近3个月的回升呈现两大积极特征:一是需求持续回暖为下一阶段经济回升奠定较好的基础;二是供需关系改善显示出压缩过剩产能效果明显。   尤其是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持续走高,9月分别上涨0.4个和0.5个百分点至52.8%和50.7%,凸显内外需均转暖。“随着四季度圣诞采购季的临近,可以预期未来几个月出口形势将继续向好。”蔡进预判。   在需求转暖的推动下,制造业生产同样呈现出连续回升的势头。9月生产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4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一变化改变了自去年以来一直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这也与近期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PPI全面回升相一致。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看来,上述数据预示短期内企业盈利水平将继续改善,结合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增速变化,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去库存可能接近阶段性终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积极备产,加大采购力度,拉动了原材料购进价格进一步上涨。   德意志银行自8月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后,9月二度看高中国经济,将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长预测分别提高至7.9%和8.0%。   中金公司也在短短10天内两次上调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最终将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上调至7.8%,全年上调至7.6%。   瑞银、巴克莱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提高到7.6%。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更是信心满满:“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全面向好,显示经济增长拐点已经到来。伴随着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反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实现7.5%的目标应无悬念。”   不过,不少专家提醒勿过于乐观。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在持续动态的去产能和去杠杆压力下,经济仍将呈现出“慢节奏、弱复苏、会反复”的区间震荡状态。“订单类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继续提高,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也提高,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仍处于恢复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综合本报记者杜海涛和新华社记者桑彤、华晔迪报道)

全文阅读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说的就是人们对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壶的珍爱程度,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紫砂壶收藏热开始兴起以后,紫砂壶价格经历了几轮暴涨,一把上乘的人工壶从几万元卖到了几十万元,一些名家壶甚至卖出了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天价。一把沏茶用的紫砂壶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吗?经过近几年的沉淀,紫砂壶市场现在如何呢?   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是全国知名的紫砂壶集散地和茶叶批发市场,也是北京最大的紫砂壶交易集散地,九月下旬,记者来到这里,发现众多的紫砂壶专营店都显得比较冷清。   记者:“今年生意怎么样?”   国际茶城商户陈淑云:“还可以,跟往年比,应该说跟去年比还是差一点点。应该说今年在走下坡路,高端壶价格上还是涨了,但是需求量没那么多了,没去年那么火了。中低端的壶价格没有下来,还是往上走。”   尽管市场里相对冷清,不过陈淑云告诉记者,紫砂壶的价格依然在涨价,名家壶涨幅明显,中低端壶也是稳中有涨。但是从交易情况看,虽然壶的价格还在攀升,买的人却很少了,呈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陈淑云:“就像这个壶,他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虽然整个市场在走下坡路,但是他的壶还是可以的。这把壶目前的价格20多万,春夏秋冬各做一个,非常少,所以价格下不来。国家级200多个工艺美术师,价格在走高,但是销量在走下坡路了。”   陈淑云说,两年前紫砂壶市场火暴时,这里销量十分可观,甚至一些原本做茶业生意的店铺也纷纷改做紫砂壶生意,来看壶买壶的收藏爱好者也是络绎不绝。虽然现在交易并不活跃,销量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因为名家壶做工精良,艺术家每年制作完成的作品较少,价格还是稳中有涨。记者又来到了另一家紫砂专营店,这家店的老板已经做了十五年紫砂壶生意。   国际茶城商户:“中高端偏向收藏。这两年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讲究质量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当时一般按照市场价来说,价格要高出两三倍。打个比方,原来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壶,理性价格几千到一万以内,前几年高过几倍,价格到4、5万,甚至十几万二十万都有,当时疯狂的时候。”   这位做了十几年紫砂壶生意的资深商家,谈起前几年的紫砂壶价格大涨,依然觉得价格涨势近乎疯狂。   商家:“顾客有很多之前来的,一种是慕名而来,哪个作者,功底怎么样,甚至代工的,花高价钱买的壶,不是很理性的,认为价钱高就是好。如果说高工自己亲手做的壶,同样价格买的代工的壶就一文不值了。”   不过这位老板也承认,尽管当时的紫砂壶价格已经远远高过了他的想像,但是由于自己定位中高端,几年过去了,生意还是越做越大,一些品种紫砂壶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商家:“我从07年到现在,销售量销售额每年在递增。一个作者全手工的壶一个月最多4、5把的壶,真正成品是非常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价格必然要涨。紫砂作为一个工艺品又是实用品,又是收藏品,而且紫砂越来越少了,牵扯到资源方面,所以紫砂壶会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成熟,跟风可能就没有了。”   在他看来,紫砂壶价格疯狂上涨,一方面因为资源稀缺,而另一个方面则与上世纪80年代台湾、香港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密切相关。   商家:“同80年代的时候台湾人在中国收了很多壶走,这是紫砂壶真正疯狂两回的原因,第一次是80年以后,台湾人收了很多壶,近几年倒流回中国,倒流回来价格是非常高的,倒流回来一炒作,把紫砂壶的这股风又给炒作上去了。从07年一直到现在,这股热,一直到今年退了一点,也不是退了一点,是消费者更加理性了,很高涨。”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已有2000多年。在北京市场的采访中,给我们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商家们总是不断提起两三年前的火暴市场和价格暴涨,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紫砂壶的价格又是怎样一路走高的呢?2011年《经济半小时》记者曾专门到宜兴进行了调研。

全文阅读
 
   哈尔滨10月1日电 (王琳)热议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于今日正式实施,记者黑龙江省各旅游部门获悉,《旅游法》将提升旅游服务水准,促进出入境旅游质量提档升级。但中国旅游市场面对翻倍上涨的团费价格,仍需一段适应时间。   《旅游法》实施当日,在哈尔滨的许多团餐餐厅顾客稀少,而往年十一期间这里都火爆异常。据黑龙江省各大旅行社人士说,今年十一期间黑龙江省接待的省外和境外游客有所减少,省内游客赴外地旅游人数同样降低,旅游市场较同期稍显暗淡。   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接待中心总经理赵罡说:“进入十月北方地区开始降温,东南亚的温暖气候吸引大批黑龙江游客。《旅游法》实施后,出入境旅游团费价格普遍上涨,原先普通的东南亚游3000多元(人民币,下同),现在涨到7000多元,令部分游客望而却步。”   赵罡解释说:“其实黑龙江到东南亚旅游,沿途机票就要3000多元,吃住游还要3000多元,因此现在团费7000多元才是合理价格。过去部分旅行社为了招徕顾客而推出3000元的超低团费,就要靠购物和自费来弥补那部分无人支付的费用,弥补不了就容易产生导游和游客之间的负面情绪。”   哈尔滨市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徐秋华说:“《旅游法》从法律上保证了旅游团费的合理性,保障了游客的消费权益,旅游价格并不是盲目上涨,而是把过去的隐性消费公开化。只是游客要从过去先看价格再看产品的思维习惯,向理性消费过度,市场对《旅游法》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哈尔滨市旅游监察大队负责人丁宁表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迎接中外游客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旅游市场树立良好形象尤为重要。《旅游法》有助于提高出入境旅游的服务水准,树立出境旅游团队文明形象,从而使哈尔滨的出入境旅游质量提档升级。”(完)

全文阅读
 
   北京10月1日电 题:9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 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平稳    记者 刘长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发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生产和采购量等主要分项指数,继续保持小幅回升。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分析称,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平稳。   统计数据显示,自7月份以来,中国PMI指数持续回升,三季度平均为50.8%,较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显示中国政府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逐渐显示成效,积极因素正在蓄积,整体发展态势趋好。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分析,最新PMI指数呈四大特点:首先,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出口明显回升。新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9月份达到52.8%,为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三季度平均为51.9%,较二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显示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后期随着改革推进,将有利于潜在需求释放。   其次,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8、9两月均保持在50%以上,三季度平均为50%,较二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显示外部需求好转。自7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多项措施;进入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美国、日本经济呈回升态势,欧元区也见明显好转。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出口保持恢复性增长。   第三,产需增长较为均衡,市场供需状况改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差距明显缩小。三季度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2.6%和51.9%,差距只有0.7个百分点,较二季度的1.3个百分点明显缩小。其中,8、9两月差距缩小到0.2个百分点以内。两个指数走势对比,表明在市场需求回升形势下,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扩张节奏有所控制,整体来看产需增长态势趋向均衡。   最后,企业预期向好,补库意愿有所增强。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平均为58.1%,较二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该指数的回升,大企业表现最为明显。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三季度平均值高于二季度2.1个百分点。由于预期转好,企业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两指数三季度平均值分别为51.5%和48%,较二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企业补库意愿有所增强。   专家称,总的来看,进入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已进入平稳增长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购进价格指数持续攀升,9月份达到54.5%,较6月份上升将近10个百分点。专家同时提醒应注意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所形成的价格上涨压力。(完)

全文阅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发布数据显示,9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这一表现与前一日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相一致,预示着我国当前经济稳中有升,三季度经济增速走高可期。中国经济奇迹进入“第二季”令市场刮目相看,不少机构纷纷扭转看空策略,连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从两项PMI数据来看,虽然9月双双连续回升,但均只上升了0.1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回升力度较为温和,稳中有升中更凸显“稳”的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9月份PMI继续回升,但幅度明显缩小,表明经济上升动力不强,未来经济增长总体将呈现平稳走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也表示,PMI连续三个月回升但力度比较温和,反映中国经济稳定温和增长的特征明显。   从12个分项指标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小幅下降,其余各主要指数均保持不同程度回升。   “订单类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继续提高,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也提高,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仍处于恢复状态。”张立群指出。   尽管制造业生产总体企稳向好,但发展不平衡。大中型企业企稳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小微企业经营仍比较困难。9月份,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1%、49.7%、48.8%,小型企业PMI继续下降,说明在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仍大。   [page title= subtitle=]      二季度以来,在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各项稳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经济运行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在此背景下,社会预期稳定,企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得到增强。   蔡进介绍,PMI近3个月的回升呈现两大积极特征:一是需求持续回暖为下一阶段经济回升奠定较好的基础;二是供需关系改善显示出压缩过剩产能效果明显。   尤其是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持续走高,9月分别上涨0.4个和0.5个百分点至52.8%和50.7%,凸显内外需均转暖。   “随着四季度圣诞采购季的临近,可以预期未来几个月出口形势将继续向好。”蔡进预判。   在需求转暖的推动下,制造业生产同样呈现出连续回升的势头。9月生产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4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一变化改变了自去年以来一直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这也与近期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PPI全面回升相一致。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看来,上述数据预示短期内企业盈利水平将继续改善,结合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增速变化,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去库存可能接近阶段性终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积极备产,加大采购力度,拉动了原材料购进价格进一步上涨。   [page title= subtitle=]      德意志银行自8月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后,9月二度看高中国经济。其将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长预测分别提高至7.9%和8.0%。此前对这两个季度的预期增长是7.7%和7.8%。   中金公司也在短短10天内两次上调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最终将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上调至7.8%,全年上调至7.6%。   事实上,近一个月来这一现象比比皆是。瑞银、巴克莱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提高到7.6%。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更是信心满满:“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全面向好,显示经济增长拐点已经到来。伴随着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反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实现7.5%的目标应无悬念。”   不过,不少专家提醒勿过于乐观。美联储QE退出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影子银行问题等仍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在持续动态的去产能和去杠杆压力下,经济仍将呈现出“慢节奏、弱复苏、会反复”的区间震荡状态。无论是去年末的反弹还是当前的回升,都只是“区间调控”模式下所呈现的“脉冲式”弱势震荡。此状态下,增长与通胀一时的反弹未必具有很强的趋势性。(记者桑彤、华晔迪)

全文阅读